本报讯 作为“陪读爸爸”,六安舒城县杭埠镇村民李光兵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儿子康康的故事感动了很多读者。在本报的帮助下,北京一家公司向这对父子伸出援助之手,邀请他们去北京接受康复治疗。目前,康康已经到达北京,接受为期一个半月的康复治疗。
“姐姐,祝你节日快乐。永远开心!”3月8日,记者收到了康康发来的这条短信。康康告诉记者,他和爸爸已经到了北京,正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每天都要进行针灸和器械训练。“虽然很疼,但我一定会坚持的。”14岁的康康俨然一个小大人,可爱又懂事。和同龄孩子不同,康康患有脑瘫,无力行走,连提笔写字都困难。妈妈为此离他而去,只有爸爸李光兵不离不弃,东挪西借筹钱给他做手术。为了满足康康和同龄孩子一起上学读书的愿望,李光兵风雨无阻坚持陪读,每天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康康去上学。他不仅负责接送,还在学校的特许下做了康康的同桌。让他欣慰的是,懂事的康康克服身体上的不便,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这多亏了你们的报道。”寡言少语的李光兵又一次道谢。2011年本报报道了他陪儿子读书的故事后,父子俩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关爱和帮助。多次治疗后,康康牵着爸爸的手,能走上一小段路了。今年1月,他第二次打来求助电话,希望记者能帮忙寻找合适的康复机构,早日实现康康的独立行走梦。报道刊发后,多家康复机构和本报记者取得联系,表达了帮助李光兵父子的意愿。慎重考虑后,李光兵最终选择了北京的一家康复机构。“北京一家公司帮忙解决了一万多元的费用。”李光兵期待着康康经过这次康复训练后能够自己走路。 本报记者 李国珍
新闻推荐
□合肥 木渔 父亲以前是民师,教育了好几年的孩子,他知道上学的重要性。那时的乡间,每年都有人考上大学。上了大学,意味着将告别乡村...
舒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舒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