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同黄河一样,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长江也是文人学者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长江的雄伟险峻、博大宽容,以及所负载的历史文化,总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面对滔滔江水,他们思如泉涌,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写景抒情,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
圣人孔子站在长江岸边,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得出的感悟简单又富有哲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不愧为思想家,总能透过简单的现象看到深刻的本质,一语破天机,道出这个亘古不变的宇宙规律。北魏的郦道元则十分严谨,他作为学者,在《三峡》一篇中,避开个人情感,理性而客观地描写长江三峡的奇险形势和特殊景色,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写得清新生动,给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在诗人刘禹锡的眼里,长江的一水一滴总关情,在其佳作《西塞山怀古》中,诗人睹“江”思“人”(历史人物),感慨万千,其中感叹“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总让人回味无穷。
诗仙李白对长江更有难以割舍的情感,以至于最后把自己的生命都托付给它,让灵魂融入江水。李白写了大量赞美长江的诗,从上游一直写到下游,且都为黄钟大吕之作。在上游奉节写了《早发白帝城》,到中游武汉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南京写了著名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到当涂写了《望天门山》,到下游马鞍山的采石矶(也是他的归宿地),写下了《横江词》。李白是个乐天派,难得总保持好心情,字里行间多的是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少的是对个人得失的计较。
与李白背道而驰的苏东坡,对长江的兴趣则集中在赤壁段。苏轼多次泛舟赤壁,凭吊历史遗迹,追忆历史人物,滔滔江水见证了历史又冲淡了历史,谁也无法想象,这里平静的水面却是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苏轼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写了两篇《赤壁赋》和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他的文章情景交融,寓景于情,感慨如决堤的江水,一泻千里,浩叹世事沧桑,岁月易老,物是人非,英雄难觅。
作为政治家、思想家、诗人的毛泽东,对长江也是情有独钟。他一生多次畅游长江,写下许多诗篇,无论是大革命失败时的《菩萨蛮·黄鹤楼》,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兴旺时的《水调歌头·游泳》,领袖的感叹声中少了苏东坡的消沉和伤感,多了政治家的乐观和远瞩。
长江是造物主的杰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长江的磅礴、浩荡、雄伟、壮丽,以及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去靠近它、认识它、感悟它。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长江是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
新闻推荐
记者3月31日从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悉,在刚刚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自身定位为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要特色、物流商贸多元发展的综合型、现...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