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娜(右)和母亲。
◆文/本报记者刘挺王永霞图片由马娜本人提供
2月27日,本报4版整版刊发了纽约华人女医生马娜寻找妹妹的新闻。稿件见报后,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有人主动和本报联系,提供线索,也有人为我们出谋划策,拓宽寻亲途径。
多一个人帮忙,就多一分希望。本报记者也主动出击,以马鞍山有关单位为突破口,寻找马娜妹妹的有关线索。从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到民政部门,甚至中心医院当年产科有关负责人,记者都一一上门走访。
一次次满怀希望敲开一扇门,一次次希望落空悻悻而归。尽管线索一次次中断,但记者及马娜都不会放弃,也不会就此停下寻亲的脚步。马娜说,无论耳边听到多少埋怨,她还是要“忍着担心顾虑满世界地找妹妹”,因为,只有这样,她才此生无悔。
A 记者多方寻访线索一次次中断
“1975年10月30日晚,妹妹出生于马钢医院(注:现马鞍山市中心医院)”、“经一位好心的产科医生介绍,妹妹第二天便被送养给了在南京大学任教的一对夫妻……”时隔四十多年,对于素未谋面却又朝思暮想的妹妹,马娜能提供的线索,却只有这寥寥数语。
根据马娜提供的有限线索,2月27日一早,记者来到了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当时的入院记录、病历等档案资料和当时产科医护人员的有关信息。
“目前我们能查出的最早的文字档案,时间是1976年。”马鞍山市中心医院院长助理王旭东略有些遗憾地告诉记者,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各类档案保管期限大多只有二三十年,所以医院的这类档案最早只能查到1976年,“这之前的档案,目前已经很难再找到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马钢医院产科是一个大科室,医护人员大概有几十位。”王旭东回忆说,由于并不知道马娜口中所说的这位产科医生的姓名,所以排查起来有着不小的难度。“四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的产科医护人员也都退休了。而据我们了解,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都离开了马鞍山,搬到了外地居住。”
“就是留在马鞍山的这些退休人员,由于时间隔得太久,他们的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很多也都发生了变化。”王旭东说,下一步,医院也将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到当时产科的医护人员,并通过他们的回忆,看看能否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如果发现了有效线索,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和你们取得联系,尽力帮助马娜找到妹妹。”
妹妹被送养,会不会在民政部门留有相关收养记录?马鞍山市中心医院的线索暂时中断后,记者又驱车来到了花山区民政局。然而,记者却又一次“扑了个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于1999年正式发布。”获悉记者来意后,花山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尹洪卫告诉记者,这之后,收养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弃婴、儿童和孤儿,必须办理相关收养登记。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收养法》颁布之前,主要是通过人口普查,发现收养人员,再由公安机关进行调查走访入户口。”尹洪卫告诉记者,所以,民政部门这边并没有相关的文字记录可供查询。
马娜妹妹的养父母,曾在南京大学任教。对于这一线索,记者昨日也电话联系上了南京大学人力资源处相关负责人。“人事档案,都是‘档随人走\’。”这位负责人向记者解释说,由于马娜妹妹的养父母,后来调至镇江的一所高校,“所以相关档案也调到了镇江,我们这边也没有更多线索可以提供。”
B 大洋彼岸来信感恩医生当年善举
“妹妹,血缘是多么奇妙,我从来没有见过你,可是我就是如此充满期待却近乎绝望地爱着你。”就在记者奔走各单位寻找线索时,远在大洋彼岸的马娜也在尽最大努力寻找妹妹。她连夜写了一封信,让记者转交给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当年那位好心医生。
在信中,马娜这样写到:“从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听母亲时常提起,当年多亏了您,马钢医院那位好心肠的女医生,否则我未必能够顺利长大。”她说,当年,妹妹出生时,家境窘迫,好心医生的善举,救了小妹,救了马娜自己,救了母亲,也救了全家。直到今天,母亲回忆起好心医生,言辞中仍满是感激。
信中,马娜再次强调了自己寻找妹妹的目的,“妹妹,我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长什么模样,我们姐妹像不像。”她说,哪怕今生没有机会拥抱妹妹,只要能远远地偷偷看妹妹一眼,就心满意足了。若是真的永远都不可以相见,只要有一点点妹妹的确切消息,也不再遗憾了。
马娜也担心自己的寻亲会困扰妹妹的养父母,也给妹妹带来心灵冲击。她说,这些绝非她所愿。自从知道这段往事,多年来,她从未割舍对妹妹的牵挂和思念。“姐姐已经人到中年,无论耳边听到多少骂我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埋怨,姐姐还是要忍着担心顾虑满世界地找你。因为,只有这样,姐姐才此生无悔。哪怕不能团聚,至少也要你有机会明白,这世上,你还有一个血脉相连的姐姐,她是如此地思念你,爱着你!”
C 热心读者提供线索寻亲或有眉目
收到马娜的信,记者也在多方打听,设法寻找到那位好心的医生。无奈年代久远,一时很难找到。一筹莫展间,热心读者给本报提供了马钢医院当年产科相关负责人陈慧芬的联系方式。
按照市民提供的地址,2月27日中午,记者来到位于健康新村的陈慧芬医生家,期待陈医生能提供一点线索。不巧的是,陈医生家大门紧锁。记者一行等了一会,一位自称陈医生邻居的女士打开了门。
听记者一行道明来意,邻居叹了口气,说这段时间已经有几拨人来找过陈医生。“陈医生自己并不知道具体是哪位医生,这几天她也在努力联系当年的同事。”邻居说,陈医生很愿意帮忙,但是她说一点印象都没有,这几天,陈医生也准备找同事问问。“当年接生的除了妇产科医生外,还有助产士,也有可能是助产士帮忙把妹妹送养给别人的。”
“陈医生已经85岁高龄,很多往事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她对此事也很热心,也愿意提供帮助。”邻居表示,等到陈医生回来,她会让陈医生再好好回忆回忆。“如果有线索,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
如果有市民知道马娜的妹妹在哪儿,又或者是可以提供有效线索,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555—2381890和我们联系。
马娜写给好心医生的一封信(节选)
敬爱的医生:
我叫马娜,很荣幸是您的医学晚辈同行,也是现在网络寻亲的姐姐。
从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听母亲时常提起,当年多亏了您,马钢医院那位好心肠的女医生,否则我未必能够顺利长大。从第一次听到那段往事,小小的我就满心感激。
1975年,小妹的诞生,带给父母的是担心养不活她让她跟着受苦的忧虑。如果不是您为小妹寻得妥善的家庭领养,她如何能够有幸在爱护和温暖之中幸福成长!
而收养她的您的同学夫妇,也请您转达我们的深深谢意。虽然家境困难,我的母亲一直尽她最大可能,全心全意地爱护照顾着我。我可以想象,妹妹的父母,多年以来,必定也是竭尽全力,呕心历血地养育着她……
如今我如此寻亲,必定给二老带来困扰焦虑,给妹妹带来心灵冲击。请相信,这绝非是我所愿。自从知道这段往事,多年来,我从来割舍不断对妹妹的牵挂和思念。然而,小时候,家贫如洗,负担沉重,我不能打扰他们的宁静,陷妹妹于两难之地,承受撕裂般的煎熬。我只能把思念默默埋在心底。
妹妹,我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长什么模样,我们姐妹像不像。哪怕今生没有机会拥抱你爱护你,只要能远远的偷偷看你一眼,姐姐就心满意足了。若是真的永远都不可以相见,只要有一点点你的确切消息,姐姐也不再遗憾了。如今,远在异国飘荡,夜深人静时,对你的思念,每每就无法控制地缠绕住我,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让我流泪,让我盼望……
妹妹,血缘是多么奇妙,我从来没有见过你,可是我就是如此充满期待却近乎绝望地爱着你。姐姐已经人到中年,无论耳边听到多少骂我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埋怨,姐姐还是要忍着担心顾虑满世界地找你。因为,只有这样,姐姐才此生无悔。哪怕不能团聚,至少也要你有机会明白,这世上,你还有一个血脉相连的姐姐,她是如此地思念你,爱着你!
我们的生身父母,请不要怨恨他们当年放弃你。你明白,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艰难却深沉的爱。更何况,那不是放弃,那是心里难以割舍的安置。这些年,他们经受了多少你不知道的苦难折磨,我会尽全力照顾他们晚年,你真的无需挂念。
敬爱的医生,这些都是我的肺腑之言。如果有可能,请替我转交小妹一家,无论我和妹妹今生有缘相逢与否,都祝愿小妹一家幸福安宁,吉祥如意。马娜纽约恭书。
新闻推荐
记者王燕通讯员徐海飞严林是市经开区管委会的一名“企业秘书”,主要职责包括为企业提供规划指导、咨询及代办服务等。年后,当他来到位于市政务服务中心三楼的市规划局窗口时,发现这里不仅人员“扩容...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