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慈湖高新区党群工作部文/高文亮陆远李庆莲图/邵纪明
40年的改革开放史,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壮美诗篇。2002年,慈湖高新区前身慈湖工业园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建区16年来,慈湖高新区紧跟国家发展的铿锵步伐,在马鞍山市城北一路披荆斩棘,突破藩篱,一次次掀起改革开放建设的热潮,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3月,慈湖高新区在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名单中排名第7位,位居全市第一,首次跻身全省“十强”阵营。11月26日,慈湖高新区在全国157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57位,这是自2012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以来,连续五年进入全国综合排名前100强名单。
升级扩区迎来大发展格局
2012年8月19日,慈湖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安徽省继合肥、芜湖、蚌埠之后的第四个国家高新区。获得国家级金字招牌,给马鞍山慈湖高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12年11月8日,马鞍山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准高新区实施扩区,将花山区原慈湖乡、慈湖街道、金家庄工业园、花山经济开发区划归高新区委托管理,同时将和县精细化工基地、乌江工业园及秀山新区部分区域作为高新区的挂牌区。扩区后,高新区总面积达56.5平方公里,其中直管区29平方公里,进一步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空间。
面积大了,体量大了,企业也多了。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高新区产业集聚式发展效应明显,已成功吸引了世界500强法国圣戈班、德国易能环保、韩国和承、美国博浪热能等著名外资企业,以中兴集团、神华集团、立白集团、奥盛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大企业集团和以金桐化学、中橡化工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台资企业入驻。目前,园区拥有各类工业企业近千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总数分别位居全市第一和第二。
升级国家高新区六年来,慈湖高新区站在新的起点谋局布势,迎来大发展格局。以集聚度高、竞争力强、带动力好、资源环境优为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以“两镇”即智慧小镇、健康小镇;“三园”即科技创新园、产业合作园、文化创意园;“四基地”即绿色化工、节能环保、港口物流产业基地和“双创”示范基地;“一工程”即区域环境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等为载体的总投资达500亿元的“2341”重大项目建设,发展提升绿色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做强港口物流等产业,“221”现代化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
打造“四型园区”塑造发展新环境
面向未来,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慈湖高新区又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建设“创新、智慧、绿色、和谐”的现代化新型园区,为实现新崛起做出更大贡献。
奋力打造创新园区。建区以来,慈湖高新区始终坚持把创新发展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2025”行动计划、改革和创新发展36条行动计划,坚持在科技、产业、管理、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在战新产业、高新企业、研发机构、人才团队、科技投入、体制机制和“三重一创”等方面实现突破。先后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园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截至目前,园区拥有各类工业企业近千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1家、高新技术产品340个,有效专利总数2800余件,专利成果转化率达70%。拥有各类研发机构78家(省级以上7家),为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示范和先导作用。
奋力打造智慧园区。慈湖高新区积极推行“互联网+”模式,有效促进企业两化融合,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等智慧产业,着力建设以MICT产业为主导的智慧小镇和以大健康产业为特色的健康小镇,加快推进智慧生产、智慧生活和智慧生态;加大招才引智工作,为了帮助企业加快人才引进,提高创新能力,慈湖高新区先后制订了《慈湖高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政策扶持暂行办法》《慈湖高新区关于开展“科技创新提质年”活动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快了园区重点产业创新性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战新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截至目前,已建立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一家完成申报;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36家,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24家。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主动与高校院所密切合作,实现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20多家重点高校院所参与开展产学研用合作。
奋力打造绿色园区。近年来,慈湖高新区始终坚持生态环境是未来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坚决取缔“土小”企业,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治理,以生态环保不断提升高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经过多年转型发展,高新区产业门类齐全,企业间资源、能源联系紧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努力降低污染总量,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同时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存量、构建增量,名士达新材料、健鼎环保科技产业园、北化高端润滑油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纷至沓来;成立西部指挥部,深入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加大天门大道、高压线缆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结合“三线三边”专项整治工作,在园区全面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提前超额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既定目标;坚决淘汰关闭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土小”企业,抵住压力先后关停落后产能企业60余家,有效解决了宁马交界处“土小”企业无序发展问题,同时利用腾挪出来的土地先后引进高新技术企业10余家,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
奋力打造和谐园区。倡导开放、合作、包容,注重安全、稳定、顺畅,坚持互惠、互利、互助,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努力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推动区地融合、区港融合、区产融合、区企融合迈上新的台阶,让园区企业、群众切实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根据发展目标,到2022年,
慈湖高新区预计将实现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实现财政收入30亿元。
全力打好“三张牌”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高端引领——打好“创新牌”。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第一动力、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双创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突出抓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加快推进动能转换,努力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聚区,切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切实增强园区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在继续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强与高校院所对接,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开放联动——打好“南京牌”。在融入南京都市圈中发挥“桥头堡”“排头兵”作用,充分利用南京的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展环境等高对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3月18日,慈湖高新区驻南京经贸技术联络处揭牌成立,这是慈湖高新区用心打好“南京牌”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开放发展、加强对外合作的重要成果。截至目前,慈湖高新区通过联络处的牵线搭桥,已和南京卓高新材料等6家企业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在谈项目超20个,计划总投资额超过30亿元。近三年来,慈湖高新区共吸引了南京科思化学等100多家南京企业入驻,总投资额超过80亿元。
提质增效——打好“服务牌”。把服务企业作为慈湖高新区的核心任务,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效率,打造特色品牌,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不断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作为全市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慈湖高新区秉持“支持企业就是支持发展,服务企业就是服务民生”的理念,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着力解决项目落地难、建设慢问题,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今年以来,慈湖高新区共走访调研企业723户(次),召开企业座谈会共计38场,参与座谈企业301户(次),开展政策宣讲65次,参与人数2635人次,组织企业参加“春风行动”招聘活动,达成就业意向200人。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慈湖高新区正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做深做透改革开放大文章,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慈湖高新区上下将紧紧围绕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为奋力打造创新、智慧、绿色、和谐的现代化新型园区和百亿产业千亿园区做出新的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吴天祥报道12月26日上午,市政府与市总工会第十三次联席会议召开。市长左俊主持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