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事迹
吴链,1955年出生,眉山市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吴链积极投身关爱抗战老兵活动,组织建立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他建立抗战老兵档案,积极开展抗战老兵日常关爱活动,为抗战老兵组织善款近20万元,还多次参与扶贫助困活动。
行动筑温暖
2014年10月上旬,吴链得知彭山区武阳镇江渎村90多岁的赵步云老人是抗战老兵,赵步云却没有登记在册。吴链立即行动起来,调掉出差档期和拜访朋友的约定,迅速组织志愿者团队的成员,前往其家中调查访问。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每一位老兵负责的原则,他和志愿者们先后对彭山区近20位搜寻名单进行认真排查,并聘请四川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国远征军联谊会资深志愿者专家参与把关。经确认,彭山区尚健在的抗战老兵14位,确认那年,这些抗战老兵年龄最小的88岁,最大106岁。
抗战老兵大多数年事已高,部分生活困难,在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急需政府和社会的关怀。为此,吴链长期协助全市各区县民政部门落实民政帮扶政策,对全市生活困难的100多位抗战老兵兑现了民政救助金,每月每人760元。如今,标准提高到了每人每月1200元。
90多岁的抗战老兵李齐新家住彭山区青龙镇桂林村,地处彭山和新津的交界处,位于供电线路的尾部,电压极低。这位老兵家中的电器无法正常使用,煮饭不能使用电饭煲,连看电视都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吴链一次次去找电力部门的领导,解决了李齐新家的用电问题。
彭山区公义正镇抗战老兵吴金仁,生活异常困难。吴链得知后,上门看望。多次与彭山区民政局协调,为他申请到了民政局救助金。还通过社会资助方式,每年给吴金仁筹得8000元的救助金,改善了吴金仁的生活境况。
为了解决抗战老兵就医不便的问题,吴链同志积极与市九三学社筹委主委,眉州医院院长陈东翔多次磋商,与眉州医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让抗战老兵免费就医,免费陪伴,共有80多名抗战老兵得到免费就医。
凡是抗战老兵生病或住院,吴链都要率志愿者看望安抚;抗战老兵重大生日,他们要去祝寿;重大传统节日他们要去慰问;抗战老兵离世他们都要去送最后一程,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他们往返全区抗战老兵家中进行的日常关爱活动约150余人次,行程万余里。
吴链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对抗战老兵的关爱行动,得到了广大志愿者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多家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向眉山市抗战老兵伸出援手,采取按月救助、一次性救助和特殊救助的方式,先后对90多位老兵施善款近200万元。
帮助偿夙愿
离开家乡半个多世纪生活在腾冲的抗战老兵张体留,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与亲人团聚。
1927年6月13日出生的张体留,原名叫刘克强,是四川省眉山市松江镇张坎人。离开家乡半个多世纪生活在腾冲,心里一直思念着家乡,思念着亲人。2008年,81岁的张体留老人曾携女儿和孙子抱着希望回了一趟眉山老家寻找亲人,但因家乡变化太大,加之离家时间太长,老人已记不清老家具体的地址和一些亲人的名字。没有找到亲人,老人带着无比遗憾的心情,回到了腾冲。吴链得知这个消息后,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张体留的亲人。
1月7日下午,88岁的原中国远征军54军预二师六团一营一连三班班长张体留(原名刘克强)身着军绿色外套,佩戴上中国远征军与抗战老兵的纪念章,在家乡与亲人团聚。
李秉中将军魂归故里,吴链颇费了一番周折。
抗战老兵李秉中是四川彭山人,英年早逝,安葬在江口镇梅花村,由于历史的原因,五十年来李将军的坟墓被破坏。李将军的遗骨几经辗转藏于后人重庆家中,李秉中将军的后人惦记先人,心中一直期望李秉中遗骨能够重新回到故乡安葬。但在墓地落实上遇到了困难。李秉中之孙李戎分别写信给彭山区委、区政府,请求帮助解决李将军魂归故里的困难。2014年底,吴链同志和彭山志愿者团队接到区统战部、民政局交给的协调处理这项工作的任务。
吴链接到任务后,为了此事,不辞辛苦,冒着酷暑,三次往返重庆、彭山两地奔波,与李秉中少将嫡孙反复沟通。经过9个月的多方协调,李秉中将军落实了墓地,李秉中将军安葬在其岳父陈希虞身旁。
经过将近50年的异地隐藏,李秉中将军终于魂归故里,能在家乡彭山安息了。
吴链说,“时光在流逝,老兵等不起。我们志愿者将惜时如金,誓与时间赛跑,将关爱、陪伴抗战老兵的志愿者行动进行到底。让所有抗战老兵“归队”。(据《四川省老龄委》)
新闻推荐
确保让村干部的决策“不摆摊子” 彭山“三委会审”规范基层微权力
本报讯(记者姚永亮)“双江一组不仅位于江口镇古镇规划范围,而且位于彭山备用饮用水石龙湖旁边,不利于建农家乐,我反对这个议题...
彭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彭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