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联作为历史和文学的结晶,在新课程的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就能架起一座宝贵桥梁,让现实社会的学生跨越时空界限,去感知逝去历史活动画面,让学生心灵完成与历史的沟通,使师生在历史课堂中获得美的享受。
巧用对联为历史课堂教学提速。
一、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
精妙的历史对联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评价。
在讲述近现代史对孙中山的评价时可引用汪尔驹题中山陵一联:
废两千年帝制,
首义归功先行者;
积四十载经验,
遗言启迪后来人。
此联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创建民国的丰功伟绩。概括了孙中山先生晚年的伟大转变和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弥留之际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警世箴言,鼓舞着人们的革命斗志。
此联简明易懂,概括了孙中山先生领导民主革命的伟大一生,而这些恰恰是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点。引用此联作为一课的小结,使学生领略了孙中山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更加深了对孙中山的敬仰。同时又可借用形象思维,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掌握历史要点,形成系统性和整体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述“五·四”运动,若适时引用对联于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印象,又可以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效果,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熏陶。课后学生反应普遍很好,有助学生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得到良好的教育。
比如:“三鸟害人:鸦雀鸨;
一群害国:鹿獐螬。”
此联是五四运动期间上海一家花鸟店的对联。该联巧妙地利用了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三人的姓,以害鸟对卖国贼,入木三分,酣畅淋漓,对学生学习好中国近代现代史也大有好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课堂气氛中完成过程与方法目标。
许多对联作品,不但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人物、事件,而且对仗工整,艺术性很高,瑰丽而富含哲理。
又如袁世凯当了83天的“洪宪皇帝”。在全国一片讨袁声中于1916年6月6日呜呼哀哉。袁世凯死后,复辟派当权者强迫群众哀悼。北京一位老学究愤于袁世凯窃国殃民,复辟倒退的罪恶行径,写了一副奇怪的挽联:
袁世凯千古
民国万岁
挽联挂出后,人们议论纷纷,说它对不起来,不伦不类。为了提醒人们,写挽联的那位老学究也挤在围观的人群中,装作议论的样子说:“万岁,对‘千古\’倒很好,。可是袁世凯怎么对‘民国\’呢?对不住,对不住。”经他一提醒。人们恍然大悟,无不称赞这副挽联写得好,写得妙。
上述对联都为人民所普遍喜爱和传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恰当引用,会起到引经据典、活跃学生思维和课堂氛围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抗战胜利后,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上联由三个国家名组成,下联由三个城市名组成,即“中国_______日本;南京_______成都”。此联巧妙别致,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大地欢喜若狂的气氛。你能把该对联补写完整吗?
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其中“捷克”在这里是“战胜”的意思,“重庆”是“再一次庆祝”的意思,“成都”是“成为首都”的意思,含义双关。对联中也将在抗战前后,国民政府首都的变迁史嵌入其中。
三、能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联艺术性很高,雄健豪迈,表达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魄和乐观向上的革命志向,读了能催人奋进。在教学中恰当地引用这些对联,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憎分明的立场。
比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方战败,慈禧命李鸿章与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出卖主权,消息传出,全国舆论大哗。历史教学中可以用这方面的对联:
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兆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905年是她七十岁生日。“颐和”指颐和园,“北海”指今北海公园,“古长安”指今西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逃往西安。1885年发生中法之战,清政府承认法国在越南(古称交趾)殖民利益。1894年发生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俄国战败,日本将势力扩张到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中国东北南部。下联把“万寿无疆”的套语颠倒一字,变为“疆无”,讽刺深刻,气势磅礴。
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在他就职那天,一小撮政客大献殷勤,表示祝贺。但是,在一副副对联中,有一副这样的对联:
昔具盖世之德
今有罕见之才
正当一班政客大加赞赏之际,有人看出了问题。经过提醒,汪精卫才醒悟到自己被人骂了。原来,此联的真意是: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该死”与“盖世”、“汉奸”与“罕见”谐音。这副对联利用谐音巧妙地揭露了汪精卫投降卖国的无耻嘴脸,且又使他有苦无处言、欲怒无处发,读后令人拍手称快。
这些对联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还有较高的艺术性。在教学中如能恰当运用,能够使呆板、乏味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展现于眼前,从而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使历史教学顿生色彩。讽刺对联在历史教学中的功用,或如画龙点睛,一语中的;或言简意赅,意在言外;或生动形象,美丑明辨,恰是“方寸楹联,百态人生”。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对教育教学具有能动作用,由于学生对教育具有能动作用,因此有效的学习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而对联(楹联),虽仅仅两句,但用途很广,可以抒情,又可以述志;寓联于教,可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以运用对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用作一堂课的导语,引入入胜;或在授课中穿插,加深学生的印象;或用之作小结,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效果。可以说,对联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当加以发掘利用的历史知识宝库。这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其在朝目标迈进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
在历史课堂中巧妙用历史对联高效实现新课标中的三维教学目标,三维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对联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引用对联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材必须恰当,紧扣教材,符合教学要求切忌滥用;其次,教师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去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学史能力;再次,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做到花时少而收效大。
(江油市太白中学 于水生)
新闻推荐
江油,伟大诗人李白的故里,千年文脉薪火相传的热土。近年来,江油教育年年攀升,捷报频传。2013年江油学子摘得四川省文科状元,1人考取香港中文大学,10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2014年省文科亚军再...
江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江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