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部为天王巨星刘德华量身打造的历史电影剧本《传人》正成为北京、广州、重庆等全国各大影视制片公司争抢的“香饽饽”。而这部电影的创作人,国家一级编剧、绵阳籍作家何茂林也正忙于与他们密切接触,目的是为自己的这部作品挑选一个好“婆家”。
缘起刘德华的“梦想”
何茂林开始《传人》的创作,缘于多年前刘德华的一场学川戏“变脸”风波。
1998年,刘德华与川剧表演艺术家彭登怀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同台演出,被彭登怀的变脸表演深深吸引。次年9月,在上海中秋晚会上,华仔找到彭登怀表示想拜其为师,学习川剧“变脸”。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川剧界引起震动。2000年3月,刘德华在北京正式拜彭登怀为师,引起一片哗然,最终因舆论压力太大,其学变脸一事不了了之。 为满足自己的宿愿,刘德华一直想拍一部有关川剧的电影。
2009年10月,何茂林到成都谈他和另一位编剧郭同旭共同创作的电影剧本《雄魂金沙》的拍摄细则时,偶听一位朋友说起,刘德华想拍一部有关川剧“变脸”和传承的电影,但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剧本。
何茂林一直十分喜欢刘德华这位演技出众,集影、视、歌于一身的一代天王,对他仰慕有加。在何茂林看来,刘德华想拜川剧大师彭登怀学川剧绝技“变脸”是难得的,至少一位如此有名气的演员对艺术的执着值得肯定。何茂林说,刘德华的银幕号召力几乎无人能及,另一方面,如果刘德华能在影片中展现川剧风采,对弘扬川剧,提高川剧的知晓度来说,是一件大好事。这让有着多年剧本创作经验的何茂林产生了为刘德华写剧本的想法。不要定金,不签合同,如果刘德华不满意,就当是练笔。这是何茂林当时的想法。
说干就干,回到绵阳后,何茂林查阅大量关于刘德华学习变脸绝技的资料和川剧剧本,又到原市川剧团团长王世玉家上门求教,弄懂了变脸、吐火、踢慧眼、藏刀这川剧的四大绝技,而变脸则是四大绝技之最。其中,变脸又分为抹脸、吹脸、扯脸、运气变脸,而运气变脸是最高境界……但写什么,怎么写,让何茂林陷入了沉思,更何况魏明伦大师的《变脸》、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早已深入人心。
就在收集素材期间,何茂林听一位朋友提起,在上世纪初,民间传闻称日本天皇喜欢傩戏,但得知川剧变脸绝技后,遂安排间谍潜伏四川秘密窃取“变脸”绝技。虽然这件事无从考实,但却给何茂林的创作带来了灵感。经过潜心创作,同年10月25日,一部以上世纪30年代抗战为背景的川剧传承电影剧本《传人》震撼问世,剧本在《电影文学》第四期上刊发。
讲述川剧传承的历史与沧桑
《传人》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四川成都,以抗战为背景,写出了川剧传承的历史与沧桑。
在四川梨园界有名的钟家班,班主钟柱收下了亲生儿子华生和已故戏班巴家班主女扮男装的女儿兰兰为徒弟,两人开始跟着钟柱学习川剧变脸绝技。此时,一场突发的车祸牵出兰兰的身世之谜。原来,她的亲生父母是潜伏在成都的日本间谍,10多年前故意引发一场大火,并趁机将她与巴家班刚出生的孩子调换,从而进入钟家班,目的就是要窃取川剧变脸机密。真相大白后,兰兰对自己是日本人的事实深恶痛绝,以自杀的方式来感谢帮助过她的中国人。
抗战爆发后,钟柱带领一班艺人为自发出川抗日的川军义演募捐。侵华日军为夺取川剧变脸绝技,将一批川剧艺人扣押,钟柱巧妙设计,演出《空城计》,让众多川剧同行根据剧情所需而顺利撤离,而自己却被日本人枪杀。
编剧何茂林称,《传人》故事写的不仅仅是川剧传承的历史与沧桑,更多的是通过两代人的故事,写出了川剧艺术对人的品德的熏陶。戏中,编剧将变脸和抗战过程两者融合于《传人》中,通过故事表达川剧艺人爱国的胸怀与品质,这正是《传人》的故事意义所在。
刘德华同时“饰演”班主“父子”
何茂林告诉记者,《传人》中的钟柱父子二人,设计由刘德华同时饰演,也就是说,刘德华从青年一直演到中老年。分别演青年时期的“抹脸”、“吹脸”,中年时期的“扯脸”,成熟后的“运气变脸”……既可让刘德华充分展示自己超人的演技,又可过足“变脸”的瘾。
就在前不久,北京、广州、重庆等地的多家影视公司看到剧本后,先后找到何茂林,商谈拍摄事宜。在洽谈中,有一些影视制片公司出高价购剧本,希望何茂林把剧本卖给他们,至于演员用什么人,影片是以正剧还是喜剧甚至无厘头的方式出现,由影视制片公司来决定。
对此,何茂林坚决不同意。何茂林坚持认为,剧本是为刘德华量身定做的,其他人来演肯定不适应,也不可能演得那么到位。因此,何茂林坚决不同意影片以喜剧的方式出现,更不同意其他演员代替刘德华。
有人认为他“太迂腐”,对此,何茂林笑言:“我就是迂腐,如果为了钱写剧本完全没有必要,除了钱,人需要坚持的还有很多,比如,川剧的历史等。剧本本身为刘德华而写,如果不是他本人饰演,就没有了初创剧本的意义。”
与高等电影学府失之交臂
何茂林何许人也?四川省作协会员,国家一级编剧。除了电影《传人》剧本的成功创作外,迄今为止,何茂林已经发表了200多万字的电视、电影剧本,其中电影剧本10部、电视剧剧本8部。
2002年,何茂林创作的电影《蝶殇》在《电影文学》发表后,获金盾文学奖;电影《灵魂》(上、下集),在《电影文学》发表;2006年,电影《我想长大》获首届夏衍杯优秀电影文学剧本奖,电影文学剧本《我想长大》获“夏衍杯”电影文学奖,这是迄今惟一获此奖项的四川作家。今年5月,这部电视剧被搬上央视六套。何茂林与郭同旭合作完成的42集电视连续剧《雄魂金沙》被一家影视公司以6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剧本……如此多的鸿篇巨制的相继问世,让编剧何茂林名声大噪。
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生活中的何茂林却十指七残。幼儿时期的一个冬天,父母外出谋生计,把幼小的何茂林用布条绑在取暖火炉不远处的藤椅上,小茂林掉进了火炉,落下了十指七残的残疾,小茂林光是双手就进行了10多次手术。多灾多难的小茂林却十分乐观上进。在父亲的鼓励下,他从小嗜书如命,还用仅有的三个手指写作。
高中时期,何茂林将郭先红的长篇小说《征途》改编成10万字的电影剧本,又将绵阳作家母成玉的小说《仇恨》改编成剧本,寄给多家电影制片厂……这个双手残疾的高中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5部近40万字的电影剧本,引起全国各大电影制片厂的关注。
高中毕业后,因病残知青不能下乡,何茂林留在了绵阳中学教书,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他坚持影视剧本创作。1978年,恢复高考,何茂林满怀信心地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当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类专业仅有导演系面向全国招生24人,在西安、上海、北京设三个考点。他选择了离四川最近的西安考点。
考试结果出来后,何茂林名列前三,与著名导演吴子牛同时进入政审范围。但终因残疾而与北京电影学院失之交臂。之后,他又先后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皆因身体原因未被录取。一连串的挫折对何茂林的打击非常大。沉寂过后,他接下来的便是奋起直追……
目前,与《传人》一起正在洽谈的,还有一部以警察为题材的电影剧本。新的一年,何茂林正着手准备以“5·12”大地震为背景,创作一部感恩题材的电影……我们期待着,历史电影《传人》能够早日与观众见面。
(实习生张艳梅本报记者彭雪)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田明霞王耘沐浴着2013年新年的暖阳,漫步经开区,处处是新楼林立的景象,满目是群众安宁日子的祥和。据悉,2012年以来,经开区围绕统筹城乡就业保民生,加快拆迁安置房统建,新扩建小区配套...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