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国内第一家专业的装饰公司在深圳出现,中国建筑装饰行业也就从这个海边小镇开始起飞了。而彼时的绵阳家装市场还是纯市场化的,城镇里开始有了难以计数的家装队伍,他们以农民工为主,稍有经验的木工、瓦工、泥匠在路边摆个牌子设个点便可以接到活儿,人称“马路游击队”。
这些工匠的集合的特点就是“三无”:无资格、无营业执照、无固定的营业场所,随之而来的就是诸多弊病,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技术缺少规范、没有可以承担责任的主体……而此时的绵阳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相差无几,“有”便是幸福,哪里还能顾上“美”,一层石灰水刷白墙面,水泥抹地就算是精致一点的装修了,再讲究点的,将墙面根部用油漆刷成绿色,地面刷上红色,插上几株花,房间就变得雅致起来了。这样的环境下,专业技能欠缺与装修需求的供需矛盾也就没有那么尖锐。
发展:追求品质生活
随着绵阳经济条件的好转,百姓的消费能力的提升,对家装的要求也变得更加细致,供需矛盾渐现,市场的无序化出现的行业乱象成了绵阳家装市场发展的拦路虎。2001年,为了规范整个绵阳家装市场秩序,成立了绵阳市家装协会,协会成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协同绵阳市建筑委员会建立了绵阳第一家装饰建材中心—金阳装饰中心,随后又建立了繁华商业城,绵阳家装市场逐步走向了规范化。
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套餐公司,根据客户的参与度分为半包或是全包二种方式,且沿用至今。半包方式,商户负责施工和购买占装修费较少的水泥、油漆之类的辅材,客户自行购买费用较多的主材,设计师负责全程服务。这种模式在百姓钱包不太充实的历史时期解决了家装市场的部分难题,为家装市场的发育做出了贡献。全包方式则是在整个过程中,业务经理直接对客户负责,设计师只对业务经理负责,双方以包工包料的方式,以详尽的合同条款来约束双方行为,在更加成熟的城市环境中独具竞争力,设计的价值、设计师的特殊地位也不断的得到了提升。
可是,施工是理性的、缜密的,设计是跳跃的、灵性的,二者兼优的情况较少,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加强,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家装便出现了细分,施工和设计慢慢分离开来,百事特别装饰公司董事长白文辉先生认为2008年算是绵阳家装市场的一个节点,独立的设计工作室增多,市场开始出现高端和低端的分化。
白文辉先生认为,家装是分为三个阶段的,第一阶段是从无到有,这个时候人们对装修的要求就是功能要求,可以居住即可;第二阶段是由富到贵,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对家装的要求体现在了对品牌和服务的认同上;第三个阶段则是从品质到品位,品牌不再是风向标,细节上的完美才是装修主体,这时的家装必须是有生命的,能体现户主对生活的向往。
争议:经验,资质何以兼顾?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许多行业乱象不断浮出水面,并且愈演愈烈,质量低下、霸王合同、工程延期、增项不明、偷工减料、低进高出……家装纠纷数不胜数,装修资质审批就应运而生,创办三级(最低)资质装饰公司标准的出台确实是起到了优胜劣汰的作用,可是让我们细看这标准的第一项:企业近3年承担过3项以上单位工程造价20万元以上的装修装饰工程施工,工程质量合格。对于这项标准,行业内存在很多争议,这就意味着,要想拥有三级资质必须得有经验,可是没有资质哪有机会有经验呢?这是一个矛与盾的关系,在取得相关资质之前,3年3项20万以上的装修经验是否就要将风险转移到装修客户身上呢?是否有装修业主愿意冒着风险去相信这么没有承担责任的主体的公司呢?是否愿意成为他们成长进步的阶梯呢?如果没有这样的练手机会,那是不是就永远没有取得资质的资格了呢?
这让笔者不禁想到,这样的资质申请要求是否会成为伪造资质的成长沃土?是不是会埋没很多没有资质却经验十足的实力装修团队呢?对此白文辉先生认为,这是一个特殊消费行业,是痛并快乐的行业,我们不能否定它的负面部分,但也不能忽视它的正面价值,规范是需要一个过渡期的,等待虽然是痛苦的,但是相信绵阳未来家装市场会是明朗有序的。
(苏莎)
新闻推荐
本报讯由市公安局直管的首个企业电力警务室23日在市电力局成立。设立企业电力警务室,是市公安局创新警务机制,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推进会议精神,为重点企业服务的重要举措...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