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豪 本报记者 邓娟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随着素质教育的加强,绵阳市的大中小学生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各个学校除了号召学生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外,学生们还学会了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实现环保生活。
变废为宝
垃圾变成工艺品
在涪城区安昌路小学,一次性纸杯、塑料桌布、饮料瓶、旧衣服等废弃物品,在这里,都能变废为宝,成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好奇心驱使下,记者近日跟着两位老师来到该校美术兴趣班。只见墙上挂的、桌上和地上放的图画,都是用废品制作而成。“这里大部分作品,都是学生用废弃的纸板、KT版、木板、布料、塑料瓶和盖等制作而成。这张就是我们学生用废弃的展板做成的版画《绵阳夜景》。”该校老师拿着一幅精美的画说。
在模特兴趣班,几名同学正穿着礼服走秀,一件件精美的礼服,如果不是近距离观看,真不敢相信这些是用废弃物品制作的。“我们是想通过此方式,引导学生在展示才艺的同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该校校长龙风说,平时,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了解、调查能力,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可以循环再利用产生新价值的废旧物,发现节约节俭的价值。
点滴积累
节约从小事做起
在绵阳外国语学校,学生们从身边小事做起,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记者在绵阳外国语学校采访时正是午餐时间,同学们正有序排队打饭就餐。“阿姨,请给我一两米饭。谢谢您!”6年级学生文艾佳向工作人员说,“我怕多了吃不完,浪费粮食。更何况我们吃了不够,还可以再去打。”
该校5年级8班的马琮炜、巩钊铭等同学,却以另一种方式践行节约美德。他们为了帮助农村家庭贫困的小朋友学习生活,纷纷捐出自己闲置的图书,并在学校的跳蚤市场义卖,将所得的200多元钱全部捐出。“这些都是我们看过的旧书,义卖既能让没看过这些书的同学品读,又能帮助农村的小朋友。”马琮炜说,他觉得这样能够使大家都做好榜样,从小事做起,勤俭节约。
资源再用
养成勤俭好品质
绵阳师范学院磨家校区占地1500余亩,从教学生活区徒步到校门口要20分钟。因此,校园里70%的同学都购买有自行车。每年学生毕业后,大量自行车就被抛弃在校园里,成了“僵尸车”,既占了公共停车位,又影响校园环境。为此,该校把这些确无人认领的自行车统一收集维修或翻新,无偿供学生在学校骑行。这种变废为宝、资源再利用的公用自行车服务,得到了不少师生点赞。大二学生张浩说:“这不仅仅体现了勤俭节约好品质,还能节能减排。”
不仅如此,该学校对学生公寓生活用水、电实行严格的定量管理,在期末和毕业生离校时按寝室实际节电量进行奖励。
今年9月,该校获批为“第一批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烨)近日,绵阳市房管局印发《关于做好物业服务区域内违法建设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物业服务企业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积极开展小区违法建设防控整治工作。小区内乱...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