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谢艳
去年12月召开的全市文化发展大会提出“乘势而上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早日建成中国西部文化强市”的目标。站在新的起点,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期间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让文物“活”起来 为后代留住“根”
郭宇委员认为,绵阳的文物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目前,绵阳市要从文物的角度来认识绵阳文化遗产的价值,既要看到文物保持绵阳文化根脉的意义,又要看到它在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绵阳文化复兴中的作用。
郭宇委员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支持文物保护并将其纳入每年政府财政预算,为子孙后代留住文物的“根”;配备绵阳文物展览宣传流动车、绵阳文物保护巡查执法车,让文物进入社区、企业、学校、农村;建议出版绵阳文物大型画册,公开向国内外、省内外发行,并推出完善后的绵阳历代文物展览规划书,真正让绵阳文物“活”起来。
江丽蓉委员认为,绵阳作为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历代文化名人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但绵阳市在城市文化精神的提炼、城市品牌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她建议加强绵阳科技文化场馆,如科技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及配套宣传设施的建设;将李白文化、欧阳修文化与宋代文化、藏羌民族文化等进行提炼升华,并每年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提炼历史文化,打造绵阳城市品牌。
创造良好“软”环境 打造文艺精品
肖平凡委员认为,近年来,通过送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工厂等形式,活跃了群众文化氛围,近段时间,“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也涌现了一批本土文艺精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他建议,文艺创作要以市场为导向,要生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同时文化传播手段要突破地域限制,充分“接地气”,要利用大众传媒等方式多范围、广渠道传播文化产品;要创造良好的文化“软”环境,用文化创意、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激发创作热情,汇聚文化精品,并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设施,如越王楼、科技馆等,通过向市民免费开放等途径使得物尽其用,让文化基础设施发挥更大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
唐虎委员表示,文化精品是提升市民文化消费习惯的基础条件,希望今后绵阳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让市民能在家门口看到高端演出。
促进“三个融合”助推文化大繁荣
马宗舜委员表示,尽管绵阳文化产业发展时间不长,但与国家步调一致,发展迅猛,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目前,绵阳文化已进入了文化事业与产业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三融合”阶段,政府更应该进一步发挥杠杆作用,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建立文化招商机制,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晋超委员表示,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精华、当代传承来看,绵阳有着大量的国家级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丰富宝藏,是我们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中国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信心源泉。因此,要构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政策支持平台、管理服务平台、产业发展平台、技术支撑平台、产业支撑平台,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生产一批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并具有绵阳市特色的文化产品,助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中国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建设。
新闻推荐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依法履职积极作为——市六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摘要
2月9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仁富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在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作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去年工作回顾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