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本报第5版以《盼了四年了不知新房何时建?》为题,报道了涉及涪城区城郊乡圣水社区一、二组“城中村”项目改造的村民反映该项目4年未动工的消息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为何该项目迟迟不见动工?昨(16)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城郊乡人民政府及该乡城建办有关负责人、部分改造区域的居民。
□本报记者彭雪
现状
过渡安置费已发放四年
据城郊乡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圣水一、二组“城中村”改造项目经市政府批准,同意作为绵阳市“城中村”改造试点项目。之后,确定了实施主体为绵阳富临阳光置业有限公司。
此次改造共涉及圣水社区一、二组居民255户、常住人口738人、房屋82927平方米。项目批复当年,就有近90%居民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书》。
为了让同意拆迁的居民安稳过渡,项目实施主体绵阳富临阳光置业有限公司从2011年起,开始向已签协议的居民发放过渡安置费。如今,安置费用已发放4年之久,费用上千万,仍有25户拒绝签协议。按照相关规定,城中村改造协议签订率不足100%,不能实施搬迁。
探因
个别拆迁户期望过高
据城建办一负责人介绍,为加快推进项目进展。2014年12月,乡上组织城郊乡、圣水居委会、村组领导、改造区域内全体居民召开了项目推进大会。
会上分析了西安城中村改造成功的范例,号召党员、干部和村民积极支持“城中村”改造。还选举成立了改造拆迁工作领导小组。为使协议签订情况实现最大化的公开、透明,职能部门在改造区域内办了宣传栏,对项目的拆迁领导小组人员、《拆迁安置补偿方案》、《拆迁安置补偿协议》进行了公示。
与此同时,继续给未签协议户做工作,但情况不乐观。其中个别党员、小组长为私人利益拒绝签协议,还有一些居民提出住房还门面、提高补偿额度、增加还建面积等超赔付标准的要求,从而导致了项目受阻止,也激发了已签协议和未签订协议住户之间的矛盾。
措施
成立自改委,党员包户交流
据了解,今年以来,城郊乡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圣水社区、圣水一、二组及项目开发主体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圣水一、二组城中村改造相关事宜。还指导圣水社区一、二组成立“城中村”改造自改委员会,会员由社组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担纲,充分发挥村社自主改建的作用;同时,城郊乡党委成员齐上阵,对未签订协议的25户居民进行包户,面对面进行座谈交流,宣传城中村改造政策,促进其尽快签订拆迁协议;对圣水一、二组已签订协议的群众做好思想工作,引导群众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表达诉求,避免与未签订协议的居民产生冲突。
心声
期盼工程尽快开工
改造区域的居民王先生说:“我们天天看着洋气的规划效果图,盼啊盼,可转眼几年过去了,到现在,没有一点踪影。希望那些漫天要价或提无理要求的人能够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顾全大局,合理反映诉求,尽快完成协议的签订,让项目早日开工。”
王先生的看法代表了已签协议的居民的想法,他们希望项目能够早日动工,彻底改变他们的居住、生活环境。该项目进展如何?本报将继续跟进。
新闻推荐
□王德宝(绵阳)你一直潜伏在我的体内。很小的时候,你就将我叫出人群,让我听你自言自语。墙上的影子让你特别兴奋。这个时候,我总能听到你在我脑海里游走的声音。我能感觉到一些想法被...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