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恒平(三台)
三台县刘营镇,因1800多年前刘备入川曾在此屯兵而得名刘家营。而在抗战时期,历史的风云又把这座小镇推上历史的前台,在这里修建起了飞机场,起降与日寇作战的中国战机。
1935年春,已经预料到日本人必将更深程度侵略中国的国民政府,未雨绸缪,在巴蜀大地进行战略部署。国民政府决定“于川中各地,凡紧要市镇,布置飞机场所,以备不虞”。风又一次吹彻涪江两岸,当所有的平静被打破的时候,刘营又被推到风云变幻的前沿。
其实三台已经有飞机场。1931年7月,国民革命军29军在三台县城东门外猪市口到刘家屯一带,租用土地350多亩,修筑飞机场。建成了一座西宽266米,南北长600米,无固定跑道的东关机场。
不过这与抗战的需求相距甚远,尤其是没有跑道,更成为一种致命的缺陷。在经过实地考查后,四川省政府决定在三台县刘营乡石鼓坝征用田土560亩,建设一座新机场,这就是后来的刘营机场。
没有专业的修建队,三台百姓自己上。历史记载,除设计和技术指导是专业人士外,所有的建设人员全部是当地的老百姓。
每期10000多人,自然是一幅壮阔的画面。昨天,他们还扛着锄头和犁头在自己那片狭小的田地里忙活,而今天,他们却要建造一座大飞机场。这飞机场,比他们见过的东关机场大多了。560亩,太大,大过当地任何一个地主拥有的土地。他们虽然也曾握过镢头、铁锹、铁锤,不过那更多是在火炉旁、在铁匠铺里、在庄稼地里。今天,完全不一样。机场建好后是什么样子,他们不知道。技术指导人员一次次向他们强调,要精细、要专业。这是两个费解的词语,但是这并不影响所有建设人员的热情。他们就像站在自己的庄稼地里一样,精心伺奉着眼前的这片土地。他们高高地举起镢头、铁锤、锄头等,重重地放下,然后俯下身子,轻轻地捏碎每一块土块,捡出里面的草根、石子,再用手里的锄头,慢慢平整好自己刚刚挖开的土地。
他们都是家里的主劳力,他们习惯于做一些需要更多力气的活儿。这样精细的活儿,更多是交给自己的女人。现在不一样,他们要有男人的粗犷,还要女人的细致。他们以庄稼人热爱土地的心,伺候着眼前的这片土地,比爱他们自己的孩子还要多一点。
民工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号子声,还有铁锤发出的沉闷吼叫声,成为这里唯一的交响曲。除此以外,没有任何两个人在无聊地闲谈。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讲不出家国一体的大道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清楚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伟大意义。甚至还有部分人,想到反正是农闲时候,来这里做工,可以吃一两顿饭,自然是为家里节约了。但是他们具备中国人特有的淳朴、善良品性,他们尽职尽责地做着眼前的这份事情。他们想到,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好,这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对得起自己吃的那顿饭。
我不知道,机场建设总指挥的姓名,但我可以想象,他站在那里,放眼望去,虽然是冬天,但是所有的人都光着膀子,雾腾腾一片。唐朝诗人杨炯在《从军行》里写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一定会想起这两句诗。10000多精壮儿郎,在他的指挥下,挥汗如雨,正做着一件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他明白所做事情的全部意义。这里就是抗战的战场,这里的工地,就是他的战场。他,就是那10000多精壮儿郎的指挥长。如果按照古代军队的计算法则,他就是一个万夫长,而且他的士兵人数超过了10000人。何况这仅仅是一期的建设人员,这样的万人队,有十几轮甚至几十轮,那么,他就相当于十多个万夫长或者几十个万夫长。算起来,也将近百万雄师了吧!想到这里,他应该是自豪地笑了。
在全体施工人员的努力下,短短几个月,这座长1200米,宽320米,总面积达38.4万平方米的刘营飞机场顺利竣工,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时修建的刘营机场,早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现在,刘营机场大部分土地复耕,种上了水稻、玉米,甚至有荷花,这片曾经在抗战中保卫人民群众的土地,仍然在哺育着父老乡亲。机场安静地躺在那里,静静聆听风的呼啸,鸟的鸣叫,水的叮咚。但是,它永远都不会被忘记,因为,那是一段值得所有人铭记的伟大历程。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邓小龙记者苏东华)三台县县委县政府对今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高度重视,提前安排部署,扎实抓好今秋禁烧工作,确保科博会期间环境空气质量。据了解,该县着力培育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加大秸秆...
三台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