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扼杀了学生热爱阅读的天性,一定要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和契机。要跨越时空,教会我们的学生带着审美的渴望去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聆听作者的心声,铸就美丽的心灵。要和学生一起读书,让师生在语文浪漫和诗意的世界里穿行,在穿行中充实自己,以求互利双赢。
去年十一至十二月,有幸参加了国培学习,其中朱永新老师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精神发育最重要的通道就是阅读。因为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拷贝和遗传,而是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经典书籍之中。”他还说:“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像于丹那样,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其实,于丹老师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每当看到她在“百家讲坛”顾盼含情的神态,听到她诗意盎然、哲理深邃的语言时,总不免浮想联翩:在她成长的历程中,语文教师的作用有多大?名著美文的影响有多深?由此,又联想到语文老师和阅读对自己的熏陶,想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深刻内蕴,想到当今的语文教育,特作以下观点,以供参考。
一、激发兴趣 爱上阅读
我的启蒙老师姓苏,苏桂琼老师,是一位慈爱的声音甜美的女老师,从a、o、e开始,她就用歌声一般的诵读,将我带入到有声有情的语文王国。我逐渐感受到声音奇妙的穿透力,体味到情感直击人心的震撼。至今,最令人忘怀的仍然是校园清晨同学们那银铃般琅琅的读书声,仍陶醉于那声情并茂的情境之中。但渐渐的,我却发现,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生们诵读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少,声音也开始有些板滞。尤其是这个假期,上高中的儿子每天早晨的英语诵读,其实都变成了默读,多次提醒都无效,于是有了无奈的嗟叹。
诵读阵阵,入耳铭心,这是语文魅力之所在!有感情地诵读,是一种天籁,一种大美,一种共鸣。诵读诗意天成的文学作品,可让每一颗心灵受到洗礼,让每一个学生情感激扬。为了把美丽留给学生,让其心灵绽放出更多芬芳的鲜花,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更是应该引领学生多诵读。须知,欲得灵魂清如许,引来诵读洗尘心啊!
二、交给方法 指导阅读
三年级起,我的语文老师换成了任玉玲老师,那时年轻的她刚调入我们学校,她便要求我们订阅报刊,学习摘抄。记忆中最早陪我的是《少年文艺》、连环画……四年级起,写日记开始成为我学习生涯中一件乐此不疲的大事,一直到现在。还记得,当老师要我们交流摘抄、为我们朗读优秀日记的时候,我常常因受表扬和激励而萌生了更勇敢的期待和向往;而今,已步入不惑年华的我,每当读起学生时代的日记时,不觉顿悟:“我”就是这样长大的!通过不间断地摘抄和写日记,我还学会了如何分门别类梳理材料,学会了运用,学会了思考,更学会了汲取文本中的人格魅力,我的阅读品位日渐提升,我的心灵更加向善、向美、向真、向上……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终于有些悟觉,由朦胧以至于清晰:首先,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引导中传达语文的诗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第二,语文教育绝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它是无界限的。第三,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熏陶,一种习惯的培养,一种深刻的影响;而交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意味着给他们习得天地。
三、广泛阅读 提高素养
小学初中渐染习得,获益多多。进入师范,借助学校图书馆的便利条件,我开始扎进名著阅读的天地,而且与时俱进。记得那时师范阶段学习没有现在这么沉重,自习的空间和时间都很宽裕,周末更是自主安排。三年里,读的最多的是《红楼梦》、鲁迅和三毛,不仅读原著,还囫囵吞枣地读评论、传记、资料,也有一段时间迷恋亦舒、琼瑶……只要有时间,就会去校门口的书摊上租上两本……
究竟那时的阅读给了我什么样的感受,现在已说不清了。我只知道,那时的阅读,就像一阵细雨洒落心底,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没有她的伴随,就没有今天的我——我的心性,我的素养,我的思想,我的人生……感激师范三年的岁月,感激课外阅读。那不是老师规定的阅读,而是一种经过老师培养后的自觉追求;那种阅读所带给人的幸福,是无与伦比的;而其深远影响,更不是语言所能描述的。
回眸师范的阅读往事,联系现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探讨名著阅读和课堂教学等问题时,我想说:
不要扼杀了学生热爱阅读的天性,一定要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和契机。要跨越时空,教会我们的学生带着审美的渴望去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聆听作者的心声,铸就美丽的心灵。要和学生一起读书,让师生在语文浪漫和诗意的世界里穿行,在穿行中充实自己,以求互利双赢。
新教育点燃的就是“阅读之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点亮更多盏灯,照亮我们的孩子,照亮我们的世界。”
(三台县潼川二小 霍新华)
新闻推荐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如果不会倾听,怎能吸收到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如果不会倾听,又怎能博采众长,弥补考虑问题中的不足?那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