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斌 本报记者 魏星奎 记者 刘庆
伴着春天的脚步,走进绵州大地,满眼绿色清新。
绵阳把“绿”作为塑城之魂,近几年来,全市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新的起点,先后投入林业建设资金近20亿元,大力推进“森林绵阳”建设,城乡绿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地绿色日益增浓,市民幸福感与日俱增。
如今,一年四季,无论漫步在绵州华冠如盖的林荫道上,还是浸润于枝叶下的融融月色中,人们都可以感受到特有的绿意和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
以“三大工程”为载体,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打造生态新亮点,谱写出生态保护新篇章
沐浴着春日的阳光,登上富乐山举目远眺,一席绿色的画卷赫然呈现:环城路似玉带弯曲环绕,富乐山公园、西山公园、南山公园像颗颗珍珠巧妙点缀,白墙红瓦在浩瀚的绿波中时隐时现,参天古树与现代化的建筑交相辉映。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绵阳也同样承受着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出现恶化趋势,植物物种多样性逐渐减少,导致鱼类和水禽栖息环境和取食地减少。
在保护母亲河涪江的呼声中,绵阳市坚持保护建设双管其下,以实施“三大工程”为载体,加强集体林木采伐管理,严格采伐政策,执行公益林、天然林商品性禁伐规定,加大公益林地保护,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打造生态新亮点,谱写了生态保护的新篇章。
深入推进林业“三大工程”,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市森林资源取得恢复性增长,年均新增森林面积10万亩左右,新增森林蓄积近200万立方米,森林蓄积达到7960万立方米,林地面积达到1838.7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0.47%。
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保护。全市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2个,总面积达3265.5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6.1%。其中,王朗、雪宝顶、小寨子沟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市野生动植物保护面积和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先后建立了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抢救病饿大熊猫66只,抢救成活53只,抢救成活率80%。
目前,绵阳森林覆盖率已从震后45.63%增长至48.99%。城市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37.13%,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2.02平方米。一幅人与自然相和谐、楼宇与森林相融合、文化与风景相映衬的优美画卷,在涪江之畔蜿蜒不绝。
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拓展新的增收点,帮助农民建起绿色粮仓
在盐亭县玉龙镇照红村,随处可见掩映在绿树中的“农家别墅”。“别看这棵核桃树小,去年结了300多个核桃,为我挣了100多元钱呢。”村民阳红兵指着一棵不到两米高的小树说,去年他家仅核桃一项就收入七八千元。
阳红兵是绵阳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低效林改造,发展林业富民产业的受益者之一。
围绕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绵阳市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实施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工作,全市共发放林权证110.7万本,流转林地总面积31157宗127万亩,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林业发展潜力,有效地调动了林农营林护林的积极性,增加了林农收入。
各地积极引导农民栽种“摇钱树”,拓宽致富路,使荒山穷山变为“青山宝山”。盐亭县柏梓镇八角村,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户均栽种核桃2.1亩,今年户均收入近8000元,做到小果转动大产业。梓潼县通过合作社打造许州天宝万亩蜜柚产业园,带动果农种植柑橘1.2万亩,果农人均纯收入实现8610元。
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大量吸纳民间资本培埴林业产业大户。目前,全市共发展规模以上林业龙头企业35个,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个,培育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70余个,带动农户10万户。绵阳诗羽公司采取林地流转等方式,在河边镇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近1万亩,目前评估价值近4000万元。
统计表明,2011年,全市完成林业产值86.6亿元,同比增加39%;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达到1009元,同比增加20%,实现了“林业增量、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林业经济已真正发展成为农民的“绿色粮仓”。
以“森林绵阳”为核心,加快推进城乡绿化,打造优美居住点,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城市森林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石。
2009年10月,绵阳市吹响了建设“森林绵阳”的号角,制订出台了《绵阳市生态修复发展振兴规划》,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城乡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在城区,通过植树添绿悦目,拆墙透绿亮美,见缝插针增绿,实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努力将绵阳打造成为“显山露水绿满城”的森林城市。
在周边,坚持以路网、水网绿化为纽带,以城市公园、村镇庭院绿化为依托,通过走廊建绿、公路绿化、水系绿化和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等途径开展城乡绿化建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绵阳市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绵阳市2008-2015年林业工作规划》、《绵阳市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方案》,并于今年正式启动了四川“森林城市”创建活动。
创建“森林城市”得到了全市人民的拥护支持,市民义务植树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据市绿委办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参加义务植树市民达208.5万人次,义务植树638.9万株,全市新增义务植树基地348个。
全市先后建成各类大小园林景点200多个,建立了首批20个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在通道可视范围内,全覆盖延伸“绿色纽带”。在成渝高速、绵遂高速、绵广高速等重要门户通道以及辽安大道、山东大道、绵江快速通道及市县主要干道上实施绿化美化,达到了“四季皆绿、四季有花”的效果。
建设“森林绵阳”,给绵阳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大变化:植树造林绿了山,生态环境大改变;“收、扩、放”工程增了地,给发展腾出了新空间;城乡公园添景致,森林旅游丰富了新内容,提升了市民幸福感,“城市园林主题突出、乡村庭院美景连片、路网河渠绿色包容”的完美格局日益显现,广袤的绵州大地上,一道坚固的生态绿色防护屏障已悄然筑起。
新闻推荐
产村相融 趟出农村发展新路子——绵阳市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魏星奎如何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中,又好又快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绵阳市的做法是:坚持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产村相融,集中连片推进新农村建...
盐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盐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