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制度改革,将带来川盐生存环境变化
□本报记者 吴亚飞 董世梅
1月9日,全省保障食盐供应工作会上,会议室一侧的展示台上,天然精制岩盐、海藻碘钾食用盐,还有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盐等50多个品种的食盐引来不少感叹——“原来,盐巴,还可以这样。”
惊叹的背后,是消费者对盐品的陌生和单一认识。省盐务局局长王建明说,要在保障普通加碘食用盐供应的同时,供应更多品种食盐,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盐业制度改革,带来川盐生存环境变化。必须走出一条“有盐有味”的路子,方能适者生存。
现状:
品种单一,碘盐主打
在小区门口的超市,买一包1.5元的加碘绿标盐,全家人吃上一个月,这是家住成都市清江东路的李发琼多年的习惯。只能买到碘盐,选择少,要求也高不起来,炒菜够咸就行。“作为零售商,我们也想引进点新品种盐,但苦于渠道太少。”互惠超市清江东路店经理王清秀谈到,现在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消费实力也不断攀升,食盐市场可以挖掘的潜力还很大,“像现在春节前用盐高峰,天天都有要腌制腊肉香肠的顾客来问,有没大颗泡菜盐卖。”
不少业内人士介绍,在沿海,不少城市的食盐品种都有百余种,可满足各阶层人群的需要。而成都市场的食盐品种仅仅有50多种左右,占据市场主流的,还是传统的碘盐。
变化:
增加品种,提高附加值
成都市金河路附近的红旗超市,九层高的川盐专柜很是引人注目——柜台上分门别类摆放着十多种盐品,包括生产标准较高的精纯盐、天然精制岩盐、保健类的螺旋藻盐、大粒泡菜盐等。
这是成都盐业公司今年的大动作。
“推销多品种盐,我们在全省打了‘头炮\’。”成都盐业公司总经理仇兰成介绍,去年下半年开始,成都盐业和红旗超市达成合作,在该市300多家红旗超市设立了川盐专柜,售卖各种新型盐品。目前,每月需配送200吨左右,共达40多个品种。
多品种盐的推广,大幅提高了盐品的附加值。久大盐业公司副总经理李俊峰算了一笔账:以久大集团的果蔬清洗盐为例,1000克包装售价为29.8元,而同样重量的加碘食盐售价为6元。
除了产品上的探索,经营理念也在转型升级。截至目前,绵阳、成都等地已相继举行多品种盐媒体见面会。今年以来,多品种盐进社区的活动也举办多场。仇兰成透露,接下来,成都盐业还要和家乐福、仁和春天等大型商超进行合作,将多品种盐销售全面铺开。
问题:
点不中市场的“穴”
省盐务局资料显示,四川省盐矿资源丰富,已探明盐卤工业储量超过2000亿吨,其中自贡、乐山两地开发的威西盐矿就达174亿吨。与此同时,全省制盐能力有600多万吨。
要发展多品种盐,四川优势突出。然而,多品种盐从盐厂走向市场,却并不是一帆风顺。
李俊峰道出盐企升级的苦恼:久大早在2011年就研制出果蔬清洗盐等盐品,但直到去年下半年才真正面市,其间坐了三年多“冷板凳”。
为何新型盐品被束之高阁?“在盐业产销分离的现状下,盐厂很多时候都是‘一厢情愿\’搞研发。”李俊峰谈到,生产企业不能直面消费者,离市场太远,“消费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盐厂没啥概念。”
南充市顺城盐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晓波对此表示赞同:食盐专营制度下,制盐公司只管“闭门造车”,盐业公司只管“计划分销”。专营制度一旦终结,盐企怎么走向市场,才能点中老百姓的“穴位”?
激发盐业活力,打破生产和市场之间的壁垒是当务之急。成都盐业党委书记江云义谈到,作为经销商,要在市场和制盐企业之间牵线搭桥,畅通沟通渠道,并形成固定机制,“现在,成都盐业从口味、包装、价格等方面,分门别类搜集市场反馈意见,与盐企进行实时对接。”
新闻推荐
本报讯(樊俊记者王青山)2月8日,82岁的嘉陵区凤垭街道办泥溪口社区居民刘德户大爷,再次来到位于茶盘路的安置房建设工地,“视察”工程进展。该处正在建设的是泥溪口棚户区15万多平方米的安置房。看着一...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