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沂
新中国成立前,隆昌县300多座寺庙中,有明清时代的古钟300多口,现仅存一口保存在县文体广新局的三圣宫古钟。
该钟原是界市镇三圣宫的器物,属中等钟,高88厘米,口径约72厘米,重500斤以上,是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由隆昌、荣昌两县的善士捐资铸造的。清末维新变法后,界市镇在三圣宫街对面的禹王宫(现小学址)兴办西洋学堂,民国初年改名为界市小学。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学校容量不够,1933年,由当地人集资修建了一座二层八室的木砖教学楼(砖上有三圣宫字样),把三圣宫古钟吊在二楼顶,敲钟时,七八里外都能听见钟声。后来,该楼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敲钟时,整个楼房都震动得厉害,因此,“文革”以后,学校就不再敲钟了。
1976年的一天,为了改造界市小学危楼,我和县文教局财务股长钟开奎去界市小学调研,爬上二楼时,见这口大钟吊在楼顶上。界市小学校长陈良栋告诉我们:这口钟已无多大用处了,原想卖掉,收破烂的人也来过多次,但无法从楼顶上取下来,不然,早就卖去铸锅铧去了。我意识到那是一件珍稀的文物,应该保留,当即告诉陈校长:“那是一件文物,是宝贝,应该保存下来,不能卖,再多钱也不能卖。”陈校长当即答应了。1979年拆除这座危楼时,陈校长叫人把这口钟取下来,放在操场上。
一年后,天华小学校长郑洪光见这口钟放在操场上日晒雨淋,主动提出由自己来保管古钟,经上级同意后,他请人用板车把古钟拉到天华小学。1986年,为迎接全市普及教育大检查,我下去检查工作时,发现古钟安放在这里,高兴极了,立即告诉校长王殊菲:“此钟保护得好,谢谢你们,但应由文教局来保管……”回局后,我立即向分管文化的许祖辉副局长汇报,他又惊又喜:“好哇!明天我就带人去拉。”第二天,他带领4个人,开着局里的双排座客货车,把这口古钟拉了回来。隆昌县成立文化局后,他又把钟转交给文化局。1993年我退休后,也惦记着这口大钟,曾两次询问,许祖辉说,这口钟存放在文化局,保管得很好。最近因写此文,我又专门去县文体广新局察看,见这口古钟有专人保管,我更放心了。
新闻推荐
“互助幸福院”:让“空巢老人”不再孤寂——内江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
◇本报记者田映丽文/图“年纪大了,动物内脏要少吃点。”1月26日,在隆昌县云顶镇联丰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的医疗保健室内,党员志愿服务医生杨永全一边为邱德华老人量血压,一边叮嘱一些养生之...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