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基
隆昌餐饮业历史悠久,一些著名的厨师和餐馆,至今为人称道。
隆昌早年的著名厨师当数沈百川,住城里姚家巷,在城隍庙口开了一家“百川园”。那时已有了味精,名叫“味之素”,日本进口,但沈家从来不用,独创原汁原味的佐料,做成的私房菜为当时的上层人物青睐。他的门徒很多,后来的“荣华馆”、“香乐园”都是其学徒所开。
沈百川对高档宴席很有研究,尤以仔猪烧烤为最,也乐于制作一些为普罗大众所好的花卷、蛋糕、饺子之类的低档食品。“百川园”成名后,曾在富顺等地开办分店,小有积蓄,后为匪人所害,绑架了他的小孩子,索要一千大洋,至家业垮杆。
隆昌的邱大汉羊肉汤很有名,早在民国初年即有了邱氏羊肉汤。当时没有名号,店子开在南门桥头,店里有8张方桌。店主人名叫邱光荣,羊肉汤的品种很多,有肥膘汤、核桃汤、肥肠汤、脑花汤、肝片汤、羊肾汤、血旺汤、心肺汤,熬汤中途一律不加水,一次熬成奶白色。邱氏羊肉汤店卫生好,灶头、锅碗、桌椅一年四季都整洁,服务态度也好,食客不论贫富,所以生意兴隆,每天只在上午经营,11点便关门。
新中国成立前,隆昌县城有一家高档饭馆,名为“茂鑫”,是上层人物饮宴的场所,主厨姓曾,擅长燕窝鱼翅等高档宴席。上世纪50年代,我曾慕名前往吃了一顿早餐,那是一个单进三间的大厅,有纵深,中间为天井,置有花木,后进为雅间。那天早晨,我吃的是肉片汤,很滑刷,汤很鲜,肉很嫩,口感极好。自那以后,我再也没吃到过那样的肉片汤了。
上世纪50年代末,“茂鑫”因为特定的消费群体日益减少,生意越来越差。此时,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茂鑫”也更名“公共食堂”。1959年,朱德,陈毅等提议在北京建“四川饭店”,由周恩来总理命名,并请郭沫若亲笔书匾,选址西单西绒线胡同勋贝子府。“公共食堂”的主厨梁俊义与火车站服务社的主厨经上级全方位考查,奉调至京,进入四川饭店工作。此店后迁王府井,是首都的一流饭店。
在上世纪60年代,“公共食堂”是隆昌第一大馆子。梁俊义调北京后,“公共食堂”由许善华主厨。他是我的小学同学的族弟,是隆昌最早的国家三级厨师,拿手菜是脆皮鱼。其子承父业,上世纪80年代在火车站开“华良饭店”。许善华为人乐和,人没走拢,已笑开了脸,我常乘机领教厨艺,他从不保守,一一释疑解惑。其妻晚年风瘫,许善华常背上扶下,照顾备至。
隆昌有不少回族人,上世纪50至60年代,最著名的牛肉馆子叫“清真食堂”,在南门桥上头我家斜对门。店主海映波,曾任县政协委员。馆子为双开间,有十几张方桌,每天杀牛,生意很好,赶场天常座无虚席。
上世纪90年代,重庆火锅杀入隆昌,几翻博弈,“麻辣森林”和“麻辣时尚”两家火锅店站稳了脚跟,尤其是前者,为豪华式大型餐饮名店。
县政府对门的“四通火锅”是当地人开的,业主姓高,早年经营烧腊。老板是我的邻居,其子为小学同学。他们家经常煮烧腊,几十年过去了,那香味至今不忘。
富顺的豆花有名,在隆昌却是“叶豆花”有名,我是那里的常客。我比较了一下,“叶豆花”妙在佐料好,鲜香微辣。但富顺的豆花绵扎,而富顺的小碟咸菜不如叶豆花的味道好。每天,“叶豆花”顾客盈门,店主的脸上也笑开了花。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馆子越来越多,但隆昌那些名厨名馆,还留在不少人的记忆里。
新闻推荐
今年母亲节前夕,隆昌县妇联、县文明办联合举行了2014年度“好母亲、好媳妇”表彰座谈会。租住在界市镇界隆街的田云清是受到表彰的隆昌“好母亲”之一。被评为“好母亲”,田云清当之无愧。...
隆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