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啸)“进入孵化器仅半年,我们就‘出壳\’了。”3月25日,四川中农致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文竹难掩内心激动。公司主打无抗生素的动物保健品,已研发成功复合维生素纳米乳。
科研投入大,产品面临市场风险,让大多数企业不敢轻言创新。去年,内江把高新区和孵化器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一号工程”,隆昌县科技孵化器顺势而生。据隆昌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罗尤发介绍,孵化器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研发和试生产的办公场地,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和成果转化等服务。
郭文竹带领团队入驻隆昌县科技孵化器后,免费使用由政府提供的500平方米办公场地,还享受到了10万元科技企业开办费。
孵化器内的企业会不定期举办沙龙,交流科研心得,由该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出面,请来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指导企业或合作研发。管委会花费60万元购进维普数据库,企业可免费在系统里查阅国内外最新科研论文。县里每个季度还会分产业组织“政银企”座谈会,去年针对经济下行召开了15次座谈会,比以往增加1倍,融资比例增加15%。
隆昌县科技孵化器则用“三帮”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即帮忙贷款、申请项目、担保。如,中农致远去年向当地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贷款600万元,其中贷款的部分利息由县财政补贴。在贷款时,县政府成立的担保公司提供了担保,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在经信和科技部门的帮助下,公司先后获得省、市、县项目资金300多万元。
入驻半年后,中农致远的微生态产品便孵化成功,达到了“出壳”条件。如今,中农致远新建了厂房。“政府优先为我们批了46亩地,土地价格也是最优惠的。”郭文竹说。公司引进的新设备已调试完毕,预计今年将实现产值1亿元。
“不止中农致远一家,如今在孵化器内的25家企业,都在积极进行科技创新。”罗尤发说。2014年,隆昌县科技孵化器共有6户企业成功孵化,全年申报专利63项,占全县专利的三分之一。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啸当下,各种形式的基层“坝坝会”并不鲜见。这种方式让基层管理者与群众面对面商议,解决实际问题,凸显了为民服务的意识。但有些“坝坝会”将村民聚在一起,因为没有固定主题,大家你一言我...
隆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