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张小丽文/图
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近日,四川省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全面系统部署了四川省大众创新创业工作,提出启动实施创业四川行动,搭建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构建创新创业良好生态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事实上,自2012年9月确定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以来,内江市便以此为契机,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众创业的优惠政策,搭建了各类创业培训、指导、帮扶平台,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融资贷款、跟踪指导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如今,在全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内江积极行动,全市再次掀起一股全民创新创业热潮。
全民创业培训播洒创业“基因”
说到创业,大多数没有创业经历的人可能都会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手,即便是大学毕业生也不例外。
“他们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在心理上没有做好创业准备,在思想上很难接受创业。”市就业局最近所做的一份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材料中提到,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直接就业,他们的首选是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再次就是进入人才市场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人才招聘会去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对于创业,他们不敢实践、没有经验、害怕风险,缺少自主创业的意识。
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们的择业观,可谓是大部分没有创业经历的人面对创业时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从2012年确定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以来,内江市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的文件,优惠政策更是连年升温,特别是把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创业培训对象,将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创业补贴从5000元提高到10000元,同一团队最高补贴达到10万元等。
但即便有这样好的政策,对于没有创业资金、创业能力和创业经验的人们来说,仍觉得创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如何树立起全民创业信心?对此,内江市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将创业“基因”送进校园、社区甚至田间地头,对有创业意愿的人开展创业培训,让人们转变过去“就业是找工作”的观念,树立“创业也是就业”的意识,真正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来自市就业局的数据显示, 2014年,全市共开展创业意识培训69677人,创业培训人数8545人,创业培训后实现创业6214人,创业成功率达64.58%,创业带动就业14858人。
目前,全市认定了22家“市级创业培训定点机构”、6家“市级创业实训定点机构”。内江各高校重视学生的创业培训,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开展了SYB创业培训,增强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实现了“培训促创业,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经开区、隆昌县结合地域特点,将大学生创业培训放在工作首位,推动“考公潮”、“滞销潮”向“创业潮”转变。
搭建孵化基地打造创客“梦工厂”
2012年从内江师范学院设计专业毕业的杨坤去年组建了摄影团队,他的摄影工作室主要承接艺术照、婚纱照、微电影拍摄等业务。去年年底,工作室入驻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孵化基地,“入驻孵化基地后,学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咨询平台,这对我们创业新手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据了解,自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成以来,目前已有28家创业企业入驻,创业大学生们享受三年免房租政策,符合条件的还可以申请一万元的创业补贴。
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兰华介绍,目前全校创业人数不到1%,发展空间还很大。“我们的目标是把孵化基地打造成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创业人数达到5%,同时提升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在争创省级创业型城市活动中,内江市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原则,从环境、政策、平台等多方面入手,为内江的创业者们提供优质创业服务,助力他们“孵化”美好未来。
从无到有,目前全市建立各类园区、创业孵化基地112个,其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3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个、高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2个,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58个,创业实体146家。
值得一提的是,经开区利用政策优势,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市中区投资70多万依托黄桷井商城打造了面向社会开放的创业孵化基地,经开区和鼎峰易大合作建立全市第一家共建民营的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内江师范学院发挥自身产学研的优势建立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截至2015年初,内江市已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市、县、街道(乡镇)、重点村(社区)四级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全市已设立市、县创业指导中心7家,乡镇(街道)创业指导服务站112个,村级平台建设也初具雏形,每个平台均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创业服务。
以位于东兴区西林大道的创业指导中心为例,该中心不仅为青年创业提供创业项目和政策指导,目前还邀请到68名专家、教授、学者、知名企业家,作为青年创新创业导师,为广大创业青年提供“私人订制”式的创业指导。
小额担保贷款专为创业者找“钱”
对于多数创业者而言,“资金缺乏”可能仍然是开启创业的最大“拦路虎”。
为了破解创业融资难题,内江市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落实鼓励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财政贴息、资金补助等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4年,内江市创业小额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牌子在东兴区榕树巷12号亮相。这是内江市积极探索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作用,为广大创业者搭建起的创业融资平台,专门服务中、小、微企业,解决创业者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从去年11月1日起,内江市小额担保贷款全部归由内江市创业小额融资担保公司集中审批。
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重点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性担保服务,小额担保贷款对象为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包括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刑释解教人员,以及对当年新招用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员工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其中,高校毕业生最高贷款额度为10万元,妇女最高贷款额度为8万元,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最高贷款额度为5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最高可贷款200万元。
“我们就是为了帮内江的创业者解决他们的融资问题,帮他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该公司副总经理张成友告诉笔者,自今年年初开始正式运营以来,截至目前,他们一共发放和提供担保贷款4000多万,对象包括城镇创业人员、农村创业人员和大学生创业者,以及小微企业,为城乡创业人员、小微企业获取创业资金提供了有力保障。
瞄准“互联网+”开辟创富新引擎
放眼当下,风头正劲的莫过于“互联网+”。这正契合了内江市打造“四川电子商务第二城”的构想。
乘着内江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东风,26岁的脆肉鲩鱼养殖户刘波,利用手机微信积极开展网络营销,以为广大“吃货”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为突破口,不断扩大脆肉鲩的知名度。最近,他又借力电商平台,推出火锅、烧烤外送服务。
在内江,像刘波这样通过电子商务创业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自内江提出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打造“四川电子商务第二城”以来,内江市电子商务交易额持续攀升,激励着大批创业青年积极投身电子商务开启创富梦。他们依靠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依托手中掌握的传统资源,将传统买卖嫁接到电子商务平台上,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电商创客。
据内江市电子商务促进中心副主任蔡硕介绍,目前内江对全市电商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全省同等条件下最大。在资金支持方面,去年,省商务厅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电商企业创业。同时,内江市人社局、团市委等都有相应专项资金支持电商企业创业;在人才支持方面,内江正大力培养电商专业人才,同时大力引进优秀高端电商人才。去年,内江师院成立全省首个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亚马逊客服人员培训中心以及成立淘宝大学川南分院等。
今年,为了鼓励更多的青年投身电子商务创业,团市委启动了内江市首个青年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文化月,专门组织在成都的内江籍电子商务创业青年与内江市电子商务创业青年进行电商创业项目对接,并不定期举办电商创业培训、电商创业沙龙,让内江的电商创业青年学到更多经验。
目前,在团市委的牵线搭桥下,内江—成都青年电商创业联盟、内江创业青年俱乐部均已成立,像刘波这样的电商创客,正通过团市委搭建的平台,抱团闯电商。
市就业局创业指导科科长郭原齐告诉笔者,全市现有12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均开展有电子商务项目。下一步,市就业局还将联合市商务局,建立一个专门针对电子商务的创业孵化基地。
一手给政策,一手送培训……在“互联网+”创客行动中,一场席卷农村和城市的电商创业大潮正悄然兴起,内江市已成为广大有志青年创新创业的沃土。
新闻推荐
■多年来,位于隆昌县黄家镇的隆昌七中,以优秀的办学水平和优异的高考成绩证明:即使身处偏远的农村,也能将广大农村家庭的子弟送入理想大学,成为社会的精英和栋梁!■长期以来,该校坚持以“让学生...
隆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