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事业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反映民意、汇聚民情,工作涉及救灾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婚姻登记、殡葬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方面。长期以来,内江民政局紧紧围绕城市发展大局,拓展为民服务渠道,紧抓目标任务落实,注重特色亮点打造,带动和促进全市民政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一项项民生制度、一个个惠民举措,如同冬日的阳光,映射到甜城每一个角落。
兜底扶贫惠民生
2016年,内江市民政局按照“瞄准特困对象、实行兜底保障,推进***”工作思路,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对象,以***、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先后制定了《内江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兜底办法(试行)》和《内江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兜底实施意见》,联合财政、扶贫移民局、残联出台《2016年脱贫人口中低保兜底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夯实政策兜底助推精准脱贫攻坚,确保“兜得准、兜得住、兜得实”。
政策规定,将农村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发展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坚持个人自主申请、村民民主评议、乡镇全面审核、县(区)民政局审批等程序,将其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将扶贫移民部门低保兜底一批对象与民政审批享受低保对象进行逐户对比,将符合低保条件但未享受低保待遇的,按政策规定及时纳入低保范围,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为切实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实现低保兜底对象有效脱贫的目标,2016年7月1日起,内江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5元/月提高到260元/月,实现农村低保保障线与国定扶贫线“两线合一”。同时,在按现行低保政策发放低保补助金的基础上,对全市农村低保对象按其年收入与国定扶贫标准的差额,增发低保对象特殊生活补贴。
夯实养老解民忧
“紧急救助、生活帮扶、为老服务、竭诚奉献”,打开“内江市12349为老服务信息平台”,位于右上角的几句红色标语显得格外醒目,标语下方实时变动的柱状图记录着平台建设以来的各项服务数据,直观且清晰。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老龄化的严峻挑战,2012年,内江在全省率先开展“12349”为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结合“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办、企业支撑、市场化运作”的居家养老新路,形成了老年人、养老服务组织、政府“三方共赢”格局,实现了养老社会效益最大化。
积极推行“线上养老”,是内江民政工作结合新时代下社会改革发展的思考。为着力提升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水平,内江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信息化养老机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人员信息数据库,初步实现了养老服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2016年,该院被民政部、发展和改革委等六部门确定为第一批养老机构信息惠民试点单位。
线上的信息化养老模式是创新举措,线下实际支撑则更为关键。对此,内江民政局积极包装项目,成功争取到内江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整体迁建及新建市精神病康复院建设项目,该项目占地65.6亩,建筑面积33758.3平方米,床位700张,总投资1.14亿元,成为全市投资规模最大的养老服务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将于2018年底完成项目建设。
2016年,全市新增公办养老床位1000张,新增民办养老机构床位1670张,建设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85个,建设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5个,成功为118310名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实干创新促发展
2016年,内江市圆满完成4个乡改镇、镇改街道工作;成功创建3个省级村民自治模范镇、2个和谐社区示范街道、4个和谐社区示范社区;创建全国减灾示范社区4个,新增救灾物资储备点8个……
一串串耀眼的数字,不仅彰显着全市民政工作者们的民生情怀,更是对民政工作者们无私奉献的最好回报。在2016年内江市千企万人评作风活动中,内江市民政局在144个市级部门(单位)中脱颖而出,被评为“行政管理部门满意单位”,这是该局连续第4年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被评为“行政管理类满意单位”。此外,该局还被省民政厅评为“2016年度民政工作绩效管理先进单位”,多项工作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
一项项目标任务逐步被落实,一串串民生数据逐渐被改写。面对复杂多样的民生工作,内江市民政局强化政策支撑,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减灾救灾、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方面工作稳中向好发展,为助力幸福美丽内江增添了动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想民、为民、帮民、助民”的真谛。(卿文澜 冯瑶)
新闻推荐
迈着铿锵的步伐,2016年圆满收官,内江市市中区经济社会发展亮点频现——这一年,市中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三换”模式入选2016年“中国改革十大案例”;成功获批“全国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