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工培训班开班
资中县庙沟村书记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3月18日下午,内江市资中县发轮镇庙沟村十分热闹,村委会旁的一个茶楼里,麻将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60台电动缝纫机,84名中年妇女坐在缝纫机前认真听课。原来,当天,庙沟村***(缝纫工)培训班正式开班。
培训基地旁,通过“社会资本+项目扶持”的方式筹措资金,从而新办的缝纫加工厂正式开工。几百米外,由第一书记陈伟领办的庙沟村党员***示范项目——生态肉兔养殖加工项目也开始启动。
从今年2月起,内江开始在全市实施党员***“三百示范”计划,而像庙沟村这样大型的***项目尚属首例。
学门手艺不用外出留在老家一样挣钱
在缝纫培训开班仪式上,40岁的杨秀芬一边听课,一边翻阅才领取的《电动缝纫工》书。杨秀芬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孩子就留给公公婆婆照顾。
“今年,儿子要念初中了,我也想在家照顾他。”杨秀芬说,得知有免费培训,她第一时间报了名,目的很简单,学门手艺,可以留在家里工作挣钱,不用再跑到沿海城市打拼。
庙沟村的第一书记陈伟是内江市就业局的副局长,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他发挥就业部门的职能优势,从就业专项资金和阳光培训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举办缝纫工技能培训班,全村所有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均可免费参加技能培训,首期84名学员中有53名是贫困人员。
同时,在内江市就业局的帮助下,庙沟村和隆昌县纺织协会、成都家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庙沟村建立代加工基地。
陈伟告诉记者,村民在培训班学成后,有3种途径就业,可以到其他地方的纺织厂上班,也可以缴纳押金后,免费借用设备在家中生产,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庙沟村纺织加工厂上班,月收入可以达2500-2600元。
多元化投入办养殖场带领贫困户养殖肉兔
据了解,庙沟村纺织厂有300平方米,通过“社会资本+项目扶持”的方式筹措资金,建立“工厂+贫困户”的纺织产业发展模式,就业局筹集了近8万元的资金用于购置缝纫机器,所有机器设备作为村集体资产建账列入工厂固定资产。
3月18日下午,开班仪式结束后,市县各级领导来到了党员***示范工程——庙沟村生态肉兔养殖加工项目现场。这个项目以财政专项扶贫项目为载体,借鉴PPP项目模式,实行多元化投入。股权结构为“贫困户+村干部+农户”,具体占股比例根据各投资主体实际投入资金核算。
项目分3期建成,一期工程将在今年4月竣工,建成占地近3 亩的肉兔养殖场,计划设2800只笼子,年产兔子4万-5万只,年产值300万元。二期计划建立饲料加工基地,三期设立肉兔深加工车间。
陈伟说,贫困户只要愿意喂养,养殖场就会免费赠送幼兔给他们,养大后,养殖场负责收购回来,投入小,风险小。
实施党员***“三百示范”计划
其实,陈伟是第一书记中的典型,也是缩影。2015年7月,内江从市、县(区)两级机关中,遴选了422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
记者从内江市委组织部相关科室了解到,8个月来,在第一书记的正确引领下,各个村的基层党建更加规范,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扎实,民主工作更加公正公开。村级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全村更具有凝聚力。
为充分发挥党员在扶贫开发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年2月起,按照党建资源进产业项目、产业项目带发展大户、发展大户带群众脱贫致富思路,内江开始在 301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大力实施党员***“三百示范”计划,即分三年左右时间,每年重点培育100个以上党建脱贫示范项目,实现至少每个贫困村发展1个以上示范项目,带动贫困村、贫困群众共同脱贫致富。每个村的***示范项目由第一书记领办,项目根据各村实际情况而定,可以是种养殖项目也可以是深加工项目,每个项目,省市县共计补助资金2.2万元。
庙沟村的纺织厂和生态肉兔养殖加工都属于党员***示范项目,从目前而言,这是第一个拥有如此大规模项目的贫困村,接下来,内江其他贫困村的党员***项目也将陆续启动。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黄晓庆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参与活动人员合影(水南镇供图)水南镇举行“青春自护”主题活动华西城市读本讯(记者石代强)随着今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学生也随之增多。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以及其他个人问题,一...
资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