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云海云莲云慈云慧
赵雁带领班主任家访
送衣物
锄草三尖寨,是横贯百里镇东南部松泉村境内的三峰山的主峰,海拔846米,因其山顶留有元末建成的古寨遗址,故而又名“三尖寨”。在云遮雾绕的半山深处,有一座千年古刹——三千寺。就是在这座寺庙里,从1997年腊月24日至今,住持释惟善尼师用天底下最伟大的慈悲和悯善,演绎了一段爱贯长虹、善感天地的传奇故事……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古刹,感受了尼师与四个孤儿的不解佛缘,浸润于那份血浓于水的人间大爱之中。
佛缘期至:两年拾回四弃婴
65岁的释惟善尼师永远不会忘记1997年的腊月24日。按照当地的习俗,这天是过小年。刚踏着两尺深积雪、从山下置办年货回来的她还来不及喘上口气,就被大徒弟拉进了禅房。出现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双眼紧闭、脸呈紫黑、包裹着并沾满了雪的婴儿。她连忙吩咐徒弟们生好炉子,打来热水,为婴儿洗澡,才知道是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除了简单的包裹,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面对这个奄奄一息的生命,释惟善又赶紧解开内衣,将女婴放在胸口上,用体温来拯救她。直到半夜,这名女婴才哼了一声。释惟善和徒弟们喜出望外,赶紧给她喂米糊。凌晨两点,起身上殿的释惟善又让徒弟继续将孩子放在怀中,直到她能哭出声。在释惟善的精心哺育和照料下,这名女婴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释惟善让女婴从其俗姓王,给她取名云莲。第二年正月十三,为了下山给云莲买奶粉,身体虚弱的释惟善掉进了路边的茅坑,差点搭上了性命。“那时庙里香火不是很旺,生活非常清贫,为了给孩子买奶粉,我们师徒吃菜只舍得放点盐。”释惟善说。
也许是那些想遗弃孩子的人了解到释惟善悉心哺育云莲的情况,老二云慈、老三云慧、老四云海纷纷于1998年被送到三千寺。云慈是用火柴包装箱送来的,被发现时周身满是蚁子,皮肤表皮全被咬坏,好几天还不会哭;云慧送来时身上还有血块;云海是用白蛇皮袋子套着靠在庙门口的,一边颧骨处还被老鼠咬得血肉模糊。
学业不废:三千寺中书声朗
在释惟善尼师一口饭一勺汤、一把屎一把尿地养育下,四个孩子一天天长大,转眼就到了上学的年龄。送到山下的村里上学,但是山高路远,接送是问题;如果不上学,孩子学不到文化,今后怎能立足于社会。释惟善尼师因此十分着急,更不忍心孩子们来回奔波,于是决定从山下请来老师,在寺庙中为四个孩子授课。也许是被她博大的爱心和不懈的努力所感动,山下村小的田光荣老师毅然接受了邀请,从2002年起,成为了四个女孩子的全职教师。
尽管孩子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十分热爱学习,但由于师资力量、设备、教学水平等等的制约,她们的成绩跟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学生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支付田老师的工资和筹措孩子们吃、穿,买教材、用品等费用,释惟善尼师不得不省吃俭用、到处化缘。2005年,在镇、村的关心安排下,孩子们终于到原花园村小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直到毕业。
爱心传递:社会各界伸援手
2009年,王云莲和王云慈双双进入该镇耿家初中学习。第二年,王云慧、王云海也进入该校。“学校考虑到她们特殊的情况,将她们编排在同一班级和寝室,同时发动师生和联系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为她们捐款捐物,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她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使她们学得安心、过得舒心。”该校校长赵雁如是说。当年,该校师生就为她们捐款2000余元,从此,只要有贫困生补助名额,该校都优先安排,每人每学年能拿到700元的生活补助;该校还安排她们接受北京仁爱基金会的资助,每生每年能享受400元资助,直到大学毕业;校长赵雁还多次带领班主任老师到三千寺看望释惟善尼师,和她探讨关于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话题,并为孩子们带去大包小包的衣物等。“孩子们生活上基本有保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最担心的是她们的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问题。”赵雁说。为此,赵雁不仅反复叮嘱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加强这些方面的教育,还多次与四个孩子促膝谈心。据云莲和云慈的班主任李文传老师介绍,两个孩子品德都很好,尤其是云莲,在班上能考到前几名;云慈的基础薄弱些,但学习非常刻苦。作为云慧、云海的班主任兼该校女生辅导员,张桃荣老师对她俩更是关爱有加,不仅生活上悉心关照,还准备买来初一的数学资料,利用课余时间为她俩补缺补差呢。
一直以来,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及该镇、村都十分关注四个孩子的成长,先后解决孩子的合法收养问题,发动企业老板捐款捐物,将她们列为五保户补助对象,更有闻讯而来的岳西店前混凝土公司的陈宏伟老板,前后资助1.2万元。尽管如此,但对于只靠化缘和一点香火钱维持的三千寺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
义薄云天:慈母盼儿早成才
2006年,释惟善尼师修通了寺庙至村级水泥路之间的长1.7公里的砂石路,为节省开支,她率领众徒弟一起上工。并特意委托俗侄王葆青接送孩子们往返于学校,免除了她们的劳顿之苦。星期中间,她即使再忙,也要为四个孩子送几次菜。从小到大,只要孩子们需要什么,尼师就会买来给她们,甚至还买来了篮球,要她们在院子里拍球健身。如今,四个女孩俨然四朵金花,而且特别乖巧、懂事、孝顺。放学回家,她们总会抢着做家务活,什么烧饭、洗衣、种菜、锄草等活,都会干。等作业做完后,孩子们会围着释惟善尼师,或说说学习的事,或问这问那,逗她开心。一旦释惟善尼师生病卧床,孩子们就代她上殿,并为她诵经祈福。
谈到四个孩子,释惟善尼师感慨万千:“我身体不好,要是我不在了,她们怎么办啊?”为了哺育四个孩子,她历尽千辛万苦,还落下脑震荡后遗症,并经常发作。“寺庙12口人的吃喝拉撒和其它大大小小的事我都得去操心费神,每年近4万元的开支是个沉重的负担。”惟善尼师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四个孩子能考上大学,走出深山,即使为她们讨饭我都愿意。如果考不上,就送到峨眉山佛学院,学习普贤行愿精神,传承我的衣钵,光大三千寺。”
(余红艳 戴丙儒 本报记者 陈开明)
新闻推荐
2月21日,在天华镇马庙竹业加工厂内,一边是成堆的青青毛竹,一边是成捆的细细竹条,中间锯竹、拉丝、碾屑的机器在快速运转,二十多名农民工在紧张地忙碌着。 这个加工厂是马庙村东冲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