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泓霖
近日,位于米易县丙谷镇的一处养猪场里,养殖户崔应发一大早就忙着给600头生猪做“早餐”。“种四季豆、白菜,家里的收入每年也就六七千元,搞生猪养殖经济效益可高得多了,每年的收入都在2万元到3万元。”崔应发告诉记者,通过转向发展生猪养殖,他家的经济条件一年比一年好。
解开束缚
几年前,为了提高家里的收入,崔应发开始饲养生猪。由于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销路,饲养生猪并没有给崔应发创造预期的价值,一家人的生活依旧只能依靠蔬菜种植。
“怎么办?难道一辈子都要过‘靠天收\’的日子?”崔应发时常这样问着自己。
2008年,崔应发参加了米易县万民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在丙谷镇建立的畜牧业标准化养殖小区。公司不仅向他提供生猪,并帮助他改造了圈舍,扩大了养殖规模。
“养猪不用自己掏钱,技术人员上门服务,还不用发愁生猪出栏后的销路,哪有这种好事?”起初,崔应发不敢相信有这样的好事。
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当崔应发把出栏的生猪交给万民公司,换回厚厚一叠钞票时,他彻底被这种新鲜的养殖模式吸引了。随后几年,崔应发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家里的生活条件日渐改善。
像崔应发一样转变种养殖模式,摆脱传统农业束缚的例子在攀枝花市还有很多。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攀枝花市已初步形成包括13个品种在内的40多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些基地通过向农户提供技术、农资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参与其中。通过推广“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以此帮助农民逐步跳出传统农业束缚,实现增收。
孕育希望
10月14日上午,团山村村民陈生贵手握扫帚在行远牧业养殖基地里打扫卫生。他说:“以前家里农活不忙时,就会进城务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一份临时工作,每月收入800元左右,不比在城里打工差。”
陈生贵告诉记者,今年8月,他听说行远牧业的养殖基地在招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来到基地应聘,在了解相关条件待遇后,决定留在团山村,在家门口打工。
刚到基地工作的第一天,陈生贵就被基地的优质蛋鸡养殖模式吸引了,他说:“在乡下,谁家不养鸡,但是这么大的养殖规模,几十万只鸡一起养,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陈生贵想借着打工的机会进鸡场“参观”一番,却被“拒之门外”。不得其解的陈生贵向工友“讨教”后才知道,“进鸡场可不是随便的事,要经过消毒才能进去。”
陈生贵笑着对记者说,刚听说进鸡圈要消毒还觉得好笑,后来细想了一下,这么大规模的养殖厂,一只鸡“害瘟”其他鸡也要遭殃,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没有消毒,陈生贵只能隔着玻璃窗看看鸡场里的情景。“鸡圈修得跟超市的货架一样,鸡生的蛋可以自动‘滚\’到生产线上,真是高科技!”陈生贵兴奋地说。
如今,陈生贵脑袋里有了新想法,“打工学技术,回家好致富”。为了尽快实现致富的梦想,陈生贵白天在基地打工,晚上回家忙着设计自己的小型鸡舍。他告诉记者,虽然资金和场地有限,但只要有新技术作保障,他的鸡舍早晚有一天会产生效益。
行远牧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下一步计划吸纳有实力的农村养殖户参与企业生产,在向这些农村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还将鼓励、带动他们向规模化养殖发展。
在攀枝花市,像行远牧业这样的企业有很多,这些企业一方面积极扩大自身生产规模,吸纳农民参与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将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走上创业之路。
记者手记: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希望的田野上,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成为农民发挥自身优势的舞台。转变生产模式、转变观念,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转变”,已在广袤的土地上悄然萌芽,并将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新闻推荐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业权有形市场出让转让信息公示公开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1]19号)要求:“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矿业权的,除按有关规定进行公告公示外,还需由国土资源...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