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海峰
三十个春秋,费爱平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在三尺讲台上挥洒人生。
十六届高中毕业班,费爱平用执着和爱心哺育出累累硕果。
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她依然深情守望着她钟爱一生的教育工作。
1982年2月,29岁的费爱平从重庆师范学院毕业,放弃了原工作单位——市文化局的工作,毅然选择了投身中学教育。
当站在教室讲台上,她深深地意识到要搞好教学必须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必须不断地学习。费爱平深入地研究教学大纲、教材、高考大纲和学生学习能力,增强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修养,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费爱平形成了以凝练、简洁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大密度、创造性思维的教学风格。多年来,她孜孜不倦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先后进行过“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练与密度\’的研究”“求异与变序思维”“整体观照的教学模式”等课题的探讨,引导学生领悟着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她的第一个课题“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练与密度\’的研究”的结题论文,荣获四川省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一等奖和“攀枝花市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多年的探索与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她所教的毕业班学生,4人获得高考全市语文单科第一;2人获得高考全市理科状元;2人获得高考全市理科第二名;1人获得高考全市文科第二名;多次获得高考平均分年级第一。指导并点评的两篇学生习作选入《全国名校作文大观》。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我这儿提及的杂舍,是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叶,钢城建设正如火如荼时,有一个多月暑假的我随了将农活安排妥当的母亲踏上这方热土地,来钢城探望父亲时看到的,那稳稳地、疏疏落落地缀于“荷花池”一片小山...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