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文化生活单调?我们就建俱乐部、文体楼、游泳池、旱冰场、图书馆和国内一流的卫星闭路电视,办报纸、办电视台,说我们攀钢工人自己的话,唱我们攀钢工人自己的歌,演我们攀钢工人自己的事。
教育水平落后?我们就建一流的中小学,建一流的职工技术学校和中专,买来一流的教学设备,请来一流的教师任教,我们攀钢子弟也能上北大清华。
回家探亲访友旅途不方便?我们就斥巨资在寸土寸金的省城成都建起设施齐全的攀钢大厦,让咱们工人兄弟也能住上高档宾馆。
渐渐的,攀钢变了,变得亲切了,变得整洁了,变得越来越像一座现代化钢铁企业了。
人心稳了,干劲足了,生产上去了,效益增长了,工人兄弟手里的票子也越来越厚实了,人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像攀枝花的太阳,灿烂明亮。
“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我们不能让职工奋斗‘艰苦的日子\’。”
“生产力从哪儿来的?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细致?无私奉献的榜样力量?敢于争先的攀登精神?都是,我再加上一点:职工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一句话,饭菜里面有钢铁!”
一边是卤水,一边是琼浆
孔雀不再东南飞。一大批全国知名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赵老总激情四溢的感召下奔赴钢城。到1987年,攀钢工程技术人员已从1983年的3.17%上升到6.9%,攀钢的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科技,正在坚韧而且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攀钢,终于站到从“钢坯公司”向“钢材公司”跃迁的命运路口。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在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中,一个人能够把握和决定自己的命运的,仅仅只是短短的几年光阴。一个企业,尤其站在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大潮浪尖的重型国有钢铁企业,把握和决定自己命运的,往往取决于当家人的魄力和胆略。
1983年,国家加大钢铁发展步伐,考虑恢复攀钢二期工程建设。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不再对企业扩大再生产进行投资,攀钢二期建设的全部资金必须要由企业自己筹资和贷款解决。
那时的赵忠玉,已届天命之年。
那时,传统的为官理念就是:不求有大功,但求无大过,平平稳稳维持几年,级别待遇到手,混到退休,颐养天年。
那时的攀钢,国家实行的是利润包干管理体制,经济刚刚好转,过上了“锅里有油,顿顿有肉”的小富日子。
但是,从全国钢铁行业整体来看,宝钢后来居上,鞍钢当仁不让,武钢、包钢奋起直追,攀钢的钢产量已经从原来的第三,降到1986年的第五。而且,由于技术、人才等软硬指标没有跃迁式的提升,攀钢实际上是处于同比下滑的状态,而且没有止降。
上二期,要冒谁也不能预测的巨大风险,搞不好,攀钢现在的既得利益全丢光不说,赵老总个人到手的一切级别待遇全赔进去,身败名裂也不是没有可能。不上二期,攀钢还可以安安稳稳地过上那么一段小日子,对赵老总个人也没有任何不利影响。
但是,任何人都清楚地看到,不上二期,国家综合开发攀西资源战略就只能是“规划蓝图”;不上二期,攀钢就仍然是“钢坯公司”;不上二期,攀钢势必会从行业的“全国十大”中除名,攀钢经济效益就根本不可能有大幅度上升。国内国际行业间的残酷竞争,根本就不会让攀钢的“小富日子”维持多久。
对赵老总来说,二期就是这样一个绕不开、避不了的生死问题。
很多见过、接触过赵忠玉的人,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性格坚韧、执着,有魄力、有胆识,尤其是他全身上下充盈着的、无时无刻都散发出来的昂扬斗志。
“搞!”一个铿锵有力的字毅然决然地从赵忠玉嘴里砸出来,砸在攀西裂谷的钢筋铁骨上,轰隆隆地回声响彻霄汉。
“搏!”赵忠玉横下一条心,要率领10万攀钢人,在改革发展的大潮浪尖放手一搏,到世界舞台上展示攀钢人的壮丽风采。
二期建设的巨额资金怎么办?向国外银团借!我们攀钢人说话算数,知难而进,借得起还得上,才是我们攀钢人的铮铮性格。再说,我们攀钢敢于作国内第一家向国外银行借款的钢铁企业,也正是抓住了一个在国际上宣传我们攀钢、推销我们攀钢的大好机会。
1987年5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黑龙江厅。
赵忠玉坐在树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签字桌旁,代表攀钢向国际银团借款1.2亿美元。攀钢从此成为中国冶金行业中第一家既有内债又有外债的企业。
1988年,在冶金部第二次办公会上,赵忠玉说出了令攀钢人永远记在心里的第二句著名的话:建二期,我一手拿五粮液,一手拿卤水。搞好了,我喝五粮液;搞不好,我喝卤水!
一边是卤水,一边是琼浆。背水一战,绝无退路!
1986年,攀钢二期建设正式启动。赵忠玉亲任总指挥长,率领一班人靠前指挥,亲自部署和指挥了4号高炉、连铸、板材轧机等一个个重大工程战役,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
1989年9月,4号高炉出铁,利用系数很快超过1.75设计水平;
1992年12月,1450热轧板厂轧出第一卷板卷,标志着攀钢依靠科技创新又迈了一个崭新台阶;
1993年10月,中国第一套立足国内、引进少量关键设备和技术的国产化百万吨级大型板坯连铸机一次性热试车成功,攀钢人竖起中国钢铁发展史上又一座丰碑;
1993年,装机容量30万千瓦自备电厂“攀钢热电厂”一、二号机组相继投入发电。
1996年5月28日,攀钢严格按照协议还清国际银团本息共2.87亿美元的商业贷款。
在金沙江畔,在赵忠玉的身后,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崭新钢铁集团和中国最大的钒钛生产基地。
其间,通过深化内部改革,攀钢激发了二级企业的活力,减轻了企业办社会的包袱。1993年6月,攀钢(集团)公司正式成立,赵忠玉出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攀钢一跃成为全国55家大型企业集团和冶金行业四大国家级企业集团之一。
1998年3月20日,届满六十岁即将退休的赵忠玉卸下了攀钢集团公司董事长职务。1998年12月14日,赵忠玉正式退休。屈指算来,赵忠玉领导攀钢整整十五个年头。没有人知道,卸下挑在结实的肩头上十五年重担的赵忠玉退休那一刻的心情。
但我们看到的和知道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位当年敢喝卤水干事业的老人背后,一个以钒钛钢铁生产为主、金融资本营运、房地产开发等多业并举的庞大集团企业,正沿着当年他毅然决然开辟的道路,乘着西部大开发的浩荡东风,以他当年那种不甘落后、永不满足的磅礴气势,在世界大舞台上,扬帆远航。
新闻推荐
□李靓婧一个区域的城市体系及其空间格局总是由几个特大城市主导的,这些特大城市在空间上是城镇网络的核心节点,在功能上能够整合区域资源,带动区域发展。攀枝花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以建成川西...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