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董彦文/图
毛主席像章、毛主席语录,70年代的结婚证、立功证,北京奥运会纪念物、建党90周年纪念邮票……近日,笔者走进东区向阳村街道朝阳社区的活动室,探寻这个被称为社区“博物馆”的独特魅力。
推开社区“博物馆”的大门,展览柜、图书柜、未成年人绿色网吧等映入眼帘,最显眼的还要算室内的三个展览柜。在展柜正中间,摆放着由16枚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组成的展板;在它旁边是一张文革时期的绝密信封,信封上端印制的毛主席语录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在展板的左下方,社区居民在上世纪60、70、80、90年代等不同时期的照片记载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从黑白到彩色,不变的是人们幸福的笑脸。
“这是我和我老伴当年的结婚证,就这么一张纸,不像现在都是一个本本了。”拿着自己的结婚证,社区居民吴正基老人高兴地说道。今年63岁的吴老听说社区要收集居民家珍藏的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做展览时,就第一个把自己的“宝贝”捐了出来,结婚证、文革时期的信封、劳模奖章……展柜里一多半的“宝贝”都来自吴老。
“与其让这些东西在家里搁着,还不如让娃娃们也看看当年的东西,多了解下攀枝花建设初期的那段历史。”当问起心不心疼把自己的“宝贝”捐出来时,吴老朴实地说。摆放在展柜里的五个“渡口市劳模奖章”正是吴正基老人在那段艰苦岁月中获得的奖励。老人年轻时在房管所工作,谁家下水道堵了、水管坏了,只要一叫他,哪怕是正在吃饭,他都会立马放下手中的饭碗去给人家修理。“我当年上班时奉行‘随叫随到,不叫也到\’,只要需要我,不管白天晚上都去修,而且还要给别人修好。”吴老抚摸着奖章回忆道。如今退休在家的他,仍然是个热心人,谁家有点小困难他都会去帮个忙。
像吴正基老人这样的故事在朝阳社区还有很多,展柜里每一件“宝贝”的背后都诉说着一段历史。从去年开始筹建以来,朝阳社区收到了五十余件居民珍藏的物品。负责动员居民捐赠的社区工作人员说,一听说社区要开个历史展柜,大家热情就上来了,今年暑假有不少孩子来参观,听爷爷奶奶讲历史。现在物品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意思,社区的凝聚力也比以前更浓了。
通过社区历史展柜,朝阳社区居民的心贴得更近了,正如筹建时的初衷一样,在这里展示的不仅仅是社区文化,更是一种凝聚力和感召力。
新闻推荐
由攀枝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2011年攀枝花市高校毕业生秋季公益性大型双选会”定于本周六即2011年9月17日在四川攀西人才市场(市政务中心沿机场路上行50米)举行。此次“双选会”设...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