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帆文/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
长期以来,盐边县北部山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立足自身优势,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因素制约,盐边县北部山区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滞后,成为攀枝花市建设幸福攀枝花总体战略中的一个“短板”。
省第十次党代会吹响了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号角”,盐边县北部山区迎来了扶贫开发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为加快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为了边远民族地区的群众能早日过上幸福生活,8月2日,市委书记刘成鸣再次走进盐边县北部山区深处,探产业、看新村、问民生,为当地扶贫开发和跨越发展“觅良方”。
探产业——
“让农民群众从特色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2700余亩翠绿的烤烟,把红果彝族乡蒿枝坪村“装扮”得如诗如画;国胜乡淘水村家家户户种芒果,芒果产值已达30万元;渔门镇团结村的枇杷远销天津、上海、湖南、湖北……
夏日里,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令盐边县北部山区这片热土呈现出万千气象。
近年来,盐边县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该县“桑、菜、果、畜、渔、烟、茶”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现代畜牧业、特色水果、优质烤烟、现代林业已成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
“你家种了多少烤烟?收入怎么样?”在红果彝族乡蒿枝坪村调研时,刘成鸣与正在自家烟田里忙碌的烟农何尔他攀谈起来。市委书记突然到访,让20岁的小何有些拘谨,他一边翻腾着手中的烟叶,一边说,由于缺乏技术,他第一次种植烤烟失败了,这是第二次种植烤烟,县里派来了烟技员,经常在烟田里手把手教他种植技术,今年他家8亩烟叶长势不错,预计能收入3万元左右。刘成鸣勉励他努力钻研种植技术,争取当上烤烟种植“能手”,增加收入。
如何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国胜乡淘水村党支部书记谭继森有“高招”——让特色产业“大户”为村民们“现身说法”。“这个办法好。”刘成鸣说,发展特色产业,要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的办法,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推动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效应。
调研中,刘成鸣强调,要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龙头建好、把品质做优、把市场做大,让农民群众从特色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看新村——
“把新村建设与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公共服务相结合”
行走在乡间小道上,新建的农房不时映入眼帘,一些环境优美的农家小院挂出了特色鲜明的“农家乐”招牌,吸引着八方游客前往休闲。围绕打好现代农业和新村建设的硬仗,盐边县北部山区的广袤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新村建设的热潮。
在渔门镇团结村,村民叶大明就是从新村建设中获益的群众之一。看到叶大明家刚建成不久的新房,刘成鸣特意停下脚步,走进她家,向她了解当地新村建设的实施情况。在新村建设中,渔门镇团结村大力发展枇杷种植等特色产业,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争相修建新房,改善自身居住环境。“我家3亩枇杷,等果子卖了,就装修新房。”叶大明说,除了发展产业,新村建设还有很多“好处”。过去,她家门前是一条土路,那时到镇上赶场,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去年该村实施新村建设,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她亲眼看到水泥路铺到家门口,现在,路通了,从她家到镇上坐车只要15分钟。
叶大明有个愿望,希望村上能增添些公共服务设施,让生活更方便。叶大明的愿望正是攀枝花市新村建设要实施的工作。刘成鸣指出,要按照“适度集中,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总体原则,把新村建设与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公共服务相结合,配套建设超市、金融服务点等公共服务设施,让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把好农房建设“规划关”,提高村庄的布局水平、农房的规划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村面貌。
问民生——
“‘多条腿\’走路,既要摆脱贫困,更要挖断‘穷根\’”
这是一次盐边县北部山区调研之行,也是一次看望慰问边远民族地区群众之行。
国胜乡淘水村有一条羊肠小路,最窄的地方只够一人行走,有深沟,便搭几根原木,有陡坡,就垫几块石头,这条路,通往“百千万·干群心连心”活动中刘成鸣的联系户——彭玉军家。40分钟山路,让人气喘吁吁。刘成鸣率先走在前头,他说,贫困群众就是在这样崎岖的山路上,背着物资、生产工具来来往往。我们要真切地体会群众的难处,带着感情为老百姓解决困难。
抵达彭玉军家,刘成鸣坐在屋檐下,与彭玉军亲切交谈,了解他家的困难。临走时,刘成鸣送给彭玉军两份礼物,一张联系卡和一台电视机。“我们是亲戚了,以后有困难就和我联系。”刘成鸣鼓励彭玉军说,困难是暂时的,党和政府会帮助你渡过难关。他强调,要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坚持“多条腿”走路,既要探索实施能够快速见效益的养殖业,帮助贫困群众迅速摆脱困境,更要挖断“穷根”,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拓宽贫困群众的致富门路。
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是刘成鸣十分关心的问题。箐河傈僳族乡桃树坪村小自建校以来,一直是“一师一校”,55岁的丰正明老师已经在桃树坪村小的三尺讲台上工作了7年。刘成鸣来到这里,走进教室,与丰老师一同探讨如何推动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看到2名傈僳族孩子走进教室,大家饶有兴趣地给孩子们出考题,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回答问题,一时间,这座大山深处的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告别丰老师和孩子们,一路跋山涉水,刘成鸣一行来到温泉彝族乡那片村,为这里的无电户赠送太阳能电视机。盐边县有113户群众因不通电无法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但这一天,温泉彝族乡的8户群众第一次在自己居住的地方看到了电视,当清晰的电视节目出现在屏幕上时,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刘成鸣对相关部门负责人说,送电视,更是送文明,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民群众掌握更多农业知识和技能。
当天,刘成鸣一行还前往渔门医院、盐边县农村敬老院调研。
市领导李群林、沈钧、李仁杰、吴文发参加调研。
新闻推荐
□朱锐本报记者李刚文/图“我家去年光桑葚就卖了1万多元,加上一年能卖四、五季蚕茧,收入从往年的6000元左右增加到了现在的七、八万元。”8月16日,盐边县惠民乡新林村村民朱安红告诉记者,如今桑葚能...
盐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