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社会各界提供相关线索、人物资料以及联系方式。本专栏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需经本社同意。
本社特派记者部联系电话:0633-8010009 邮箱:hhcb99@126.com
本报特派记者 陈 潇
□ 刘灿简历:
刘灿,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社会学博士。1962年出生于日照石臼所,198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专业。后于1997年赴日本自费留学。
1999年进入日本神户大学综合人类科学研究科攻读社会学专业,2006年3月取得神户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回国,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出版作品:《现代中国农村的老年人与福祉》,获日本第九届“华人学术奖”。主要研究方向:老年人福祉、人口移动与文化变迁。
真实、博学,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他性格的最佳写照。
谈吐爽快而又不乏幽默,提到开心的话题时往往开怀大笑,为人率性而洒脱。这就是刘灿。
这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他不会为了世俗的羁绊而停下自己追寻梦想的脚步;这是一个真实无伪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这是一个异常执著而坚韧的人,为了一个课题、一项研究,他可以数年如一日地与枯燥繁杂的数据为伴;这更是一个博学而睿智的人,时间赋予他的是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智慧的升华。
对任何问题,他都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对感兴趣的事物,他都满怀热情地积极探索……这是一个务实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追梦的旅人,看似有些矛盾,却又异常和谐。感性与理性,在刘灿的身上,完美融合。
东渡日本 只为圆梦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剧风靡一时。《追捕》《望乡》《远山的呼唤》《人证》等影片的热播,对中国观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作品对于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看惯了银幕上清一色“高、大、全”形象的中国观众来讲,无疑是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而这阵风,也吹起了刘灿对日本文化的好奇与兴趣。“最初之所以对日本文化感兴趣,正是受了这些电影的影响,想亲自到这个国家,去感受一下不同的风俗与文化。”提起当年留学日本的初衷,刘灿毫不避讳地坦言笑道。
为了一圆心中的梦想,刘灿自学日语,后于1982年进入山东师范大学日语专业学习。1997年远渡重洋到日本留学,在日本度过了九年的时光。
初到日本时,在饮食、日常生活等方面,刘灿极为不习惯。
众所周知,日本饮食以清淡为主,而且份量很少。这对于习惯了中餐的人来说,无异于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
“去餐厅,端上来的饭菜只有几小碟,白萝卜、寿司啥的,根本吃不饱。”回想起当初所受的“虐待”,刘灿感慨不已。
饮食等这种差异会随着时间渐渐习惯,但如何与异文化进行接触与交流则更需要时间去适应。“日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讲究公正的。每个人只要努力向上,会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重的,基本上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重视教育与独立的人格,学术上的弄虚作假现象也极少发生。”刘灿如是说。
对日本,刘灿印象比较深的,是日本民众的防灾意识很强。由于地处地震带,日本一直以来都是地震多发国。也正因为如此,日本对建筑的质量要求便异常严格而苛刻。“在只注重经济发展而社会发展滞后的我国,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很多城市一直在建高楼大厦,但基础设施是否都到位了?质量是否有保障?”对于现在国内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刘灿表示担忧。
东渡日本,并在日本度过九年的时光后,刘灿毅然回国并客居江南,执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自身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人生体悟,为国内的莘莘学子们提供了一种面对问题的新角度。
治学,需静心沉潜
对刘灿来说,时刻怀着一颗年轻的、探索的心,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是件幸福的事。一份付出,一份回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虽然有苦、有累,但更多的是充实。
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涉及到农村养老的问题就更加棘手。
曾留日九年的刘灿,以自己的留学经历及勤奋研究得出的学术成果,为世人就如何看待和思考这方面问题,打开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不同于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一般趋向于宏观现状的分析,国外相同领域的研究是从微观视角入手,务实深刻地道出现象背后的本质。
刘灿坦言:东瀛岛国文明开化的社会风气和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促使他在这种反差中思考,并将静心沉潜的学术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治学过程中,将细致的调查研究方法运用到自身的研究中。
为此,他用日本日益严峻的老龄化以及养老现状作为对比和补充,多次往返于国内与日本,对国内处于同一地区的农村以及多家养老院做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希望能寻找到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村老龄化的更好出路。
刘灿认为,日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经济崛起,严格的养老收入分配,使得日本的整个养老体系走向自立,市场化之后则通过地域养老较为妥善地应对了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与之相比,我国依靠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养老保障则很容易造成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对立。
比如,城市养老可以通过养老基金和保险等来完善,各种敬老院的生活条件也相对舒适。但中国广大的农村,养儿防老是最普遍的观念,而靠子女养老的情况并不能从实质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农村实现完全的社会养老仍然不太现实,当务之急还是抓紧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使其享受到和城市人同等待遇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
值得欣慰的是:不久前,国务院发文,开始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据悉,自工作启动以来,试点地区参保人数逐步上升,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虽然也有少数地区在政策落实和试点推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存在的问题将会一一得到解决。
刘灿谈到他在日本留学生活的各种感想时说:“对于日本这样一个与中国有着极深历史渊源的国度,其在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国民素质、经济发展模式等领域的巨大成就,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其实,中日两国在不同领域的交流远可追溯到唐宋,近可延续到现代,就连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都是从日本翻唱而来。”
所以,刘灿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以平静的心态相互审视,尤其是实现信息的对称交流,才能打破误解与隔阂,从而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和双方的长远利益。
中日互看,日本:包容还是残忍?
“有些国人仇视日本超出了想象,而一些日本人,听到我们的极端的爱国主义也会觉得可怕。这种冲突和误解令人担忧。”提起留日多年的感受,刘灿如是说。
有人说:日本各代人特质不同,年轻一代未必如此。同理,在中国也是一样。日本社会是他律基础上的自律,概括地说,日本人的特质是勤奋与爱社精神,他们可以很谦卑,也可以小集体组织到国外干坏事。
日本看起来总是很矛盾,很多人认为:日本人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忧患意识强烈,现实的困境促使他们表现出团队意识、坚韧性格和奋斗精神;但是作为孤岛民族,他们又感到受大陆挤压和沉没危机,内心凄凉。这一点在日本音乐等艺术形式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刘灿表示,相互不理解的原因,是认识停留在历史上,而双方媒体宣传也不够全面,甚至特定历史时期有意识形态壁垒。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出于各种原因,中日两国间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一种相互理解的落差,而这种落差加深了误解与猜忌,从长远意义上不利于两国的利益与发展。
为什么会有冲突?不可否认,除却历史原因,对对方目前情况的不熟悉、不了解,以及宣传侧重点的不同等等,都是原因所在。当然,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看问题、思考事情,则更应该强调注重理性。理性并不代表遗忘,而是为了从理性的铭记中获取动力,通过民族性格的自省与成熟,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实现我们自己的强盛。
日照学者,获日本“华人学术奖”
历时八年、汇聚了刘灿无数心血的《现代中国农村的老年人与福祉》,自去年在日本出版以来,受到了日本社会极高的赞誉和热捧。
截至目前,这部著作已被日本国公立各大图书馆和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等近60所知名大学所收藏。在日本的网站上打出“山东 日照”的字样,除了旅游方面的信息,便是刘灿博士的著作中关于山东日照农村的研究和分析。
由日本侨报社主办的第九届“华人学术奖”颁奖仪式,2010年9月14日在上海汉院日语角举行,刘灿的日语博士论文《现代中国农村的老年人与福祉》获奖。日本侨报社总编辑兼日本湖南人会会长段跃中,专程从东京赶到上海主持颁奖仪式并向刘灿博士颁奖,日本著名学者、神户大学大学院浅野慎一教授为获奖作品撰写了推荐文。
翻阅这部《现代中国农村的老年人与福祉》,不难看到,这部作品旨在对现代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与福祉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考察。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间、阶层间的差距扩大;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尤其是贫困的农村地域老年人生活与福祉成为大的社会问题。该书以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农村为调查地区,针对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与养老现状,刘灿于2000年至2003年4次深入山东日照市农村进行质性研究(qualitativeanalysis)。书中将相同地区而经济水平不同的三个村与三个敬老院深入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把1940年代以后日本社会学的调查方法论,跨越世纪、超越国境,运用到现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研究中,详细地记录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急剧变动中的老年人生活与福祉现状,并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著作公开出版后,在中日两国特别是研究者中间引起广泛关注。
日前,刘灿已接受日本高校邀请,将于12月出发去关东学院大学讲学,题目是:从外看日本。当问及他目前的心愿时,刘灿笑道:“让我们的祖国能早日实现文化和精神上的真正崛起,这就是我目前最大的愿望。”
刘灿近照
新闻推荐
林周据《日照日报》9月1日载,8月31日,市总工会2011年金秋助学金陆续开始发放,全市共有371名困难大学生得到资助。这种做法解决了众多大学生以及他们家庭的实际困难,同时也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