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
“我这里的西红柿不仅个头大,味道更是没说的!”家住洛南县四皓街道办中心村贫困户杨会亮抱着一筐刚刚摘下来的西红柿高兴地说。这是该县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通过产业扶贫实施脱贫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洛南县自今年以来,紧紧围绕识别、管理、服务、帮扶、落实“五个靶心”精准发力,探索实施移民搬迁、金融支持、合作社带动、园区承载、民生保障和旅游扶贫“5+1”扶贫模式,倾力打造脱贫攻坚的“洛南样板”,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南星 秦丹 吕佳丽 记者 熊国安 文/图
精准滴灌滴到根子上
洛南县古城镇也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围绕烤烟和核桃两大主导产业,先后建立烤烟示范园2个,核桃科管示范园3个,产业示范户26户。仅东晋桃园流转土地2000多亩,促使贫困户村民747人入股分红,261人入社打工,184人流转土地,多种经营230人,农业园区和猕猴桃示范园基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600余人,辐射带动近1万农户走上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脱贫贵在精准。为准确识别贫困人口,该县全面完成了建档立卡工作制度,共识别出贫困村143个,贫困户26759户86180人,贫困对象实现了由“基本精准”到“比较精准”的跨越。根据贫困村、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县、镇、村层层签订“竞进脱贫、决战决胜”军令状,一村一个工作队、一户一个责任人。
产业扶贫扶到腰包里
在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一硬仗上,该县保安镇积极坚持特色产业促脱贫,实施专业大户引领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龙头企业、农业园区承载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入社打工、产品加工等多种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杨庄村的贫困户王双套就申请扶贫贷款5万元,建起500只规模的养殖圈舍。按照合作社的合作协议,他养的兔子以保底价卖给当地养兔企业,年出栏10茬,可增收2万多元。目前,杨庄村结合村情实际,为群众设计出存栏200只、年出栏商品兔2000只、实现收入1万元的商品兔育肥模式,形成了“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脱贫模式,给养兔户群众吃上了“定心丸”。
围绕“怎么扶、如何帮”这一核心问题,该县立足产业门类齐全、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保安镇北湾现代农业园区、城关镇尖角村设施蔬菜示范区等为依托,大力实施设施蔬菜种植、特色养殖、农业观光旅游等休闲农业,促进贫困户就业的思路。以“核桃优果工程”为重点,壮大提升农业特色产业,依托“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带动有劳动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发展产业,稳定增加收入。
合力攻坚创出新思路
“建立‘党政主导、镇村主抓、部门包扶、干部联户、农户主体’的三级联动抓扶贫工作新机制,从优秀干部中为243个村(社区)选派了‘第一书记’,从县直部门为各村派驻脱贫攻坚工作队,全县4875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的包扶。”在采访洛南县脱贫攻坚的工作思路时,该县扶贫局局长周建国告诉记者。为了加强对扶持对象、产业项目、资金使用、脱贫措施、包抓干部、工作成效进行全程监督,全县建立了返贫挂号、脱贫销号的动态管理机制和贫困户退出、脱贫摘帽激励机制,确保脱贫责任落到实处。
新闻推荐
幼年时,他双腿残疾仅用一根拐杖支撑起了艰难的人生;少年时,他不幸丧母却自学成医全心祛除乡亲的病痛;如今,他无怨无悔坚守山区村医岗位,用无私的奉献谱写着乡村医生扎根山区服务百姓的大爱之歌……...
洛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洛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