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稳则天下兴,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宿州市作为农业大市,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抓住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两大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2014年以来,全市围绕“主体创新为核心,基地和园区建设为载体,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为保障”的建设思路,以“主体”和“载体”的双突破为切入点,积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两区”建设风起云涌。
主体培育持续加力
宿州市通过加强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倾斜等措施,大力培育家庭农场,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目前,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均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家庭农场已发展到2231家,已完成年度任务比例的124%,经营面积达到31.93万亩,经营收入达到25.47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354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6个),已完成年度任务比例的113%,居全省首位;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已发展到112个,已完成年度任务比例的112%。联合体建设加速推进,联合体成员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日趋紧密,带动46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72家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联合经营,产值达到54.5亿元。
基地园区建设水平提升
全市创建部级、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家,市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3家;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小区)200个。已有5个基地被认定为省级蔬菜标准化基地,有2个基地被认定为集约化育苗基地。全市20个重点示范基地及园区完成投资7.87亿元,实现产值92.6亿元。基地及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0%以上,载体作用和辐射效应初步显现。继埇桥灰古、灵璧三河、萧县杜楼、泗县大路口成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后,今年宿州市又新增砀山县黄河故道、泗县刘圩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产业化发展稳步推进
制定有关扶持政策,从财政、金融、品牌、技术研发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从201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市县(区)财政每年均预算安排奖励基金不低于200万元。积极培育鼓励龙头企业上市融资,草源牧业已在上海交易所挂牌。2014年,全市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1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到43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62家,市级373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加工产值位居全省第四位。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4家。全市年加工产值10亿元至3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集群达16个,聚集龙头企业达500多家,年加工产值350多亿元。
金融服务不断创新
开展联合体龙头企业领保贷款试点。淮河种业公司为联合体的4个家庭农场担保贷款800万元,家庭农场用流转土地经营权及待收获的粮食向淮河种业提供反担保。全市有7个联合体的龙头企业为192个家庭农场担保贷款7325万元。形成龙头企业领保模式。
在埇桥区西二铺乡沟西村开展“信用村+农户”、“合作社+风险补偿金+农户”为主要模式的信贷试点,现已通过“合作社+风险补偿金+农户”模式发放农户贷款46户,金额148万元。
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服务创新试点。在2013年灰古粮食示范基地提标试点的基础上,2014年已扩大到全市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小麦投保面积4.7万亩,去年午季已赔付4816亩。在埇桥区西二铺乡沟西村探索开展设施蔬菜保险试点。对符合投保条件的675.5亩大棚蔬菜出单承保,为93位大棚蔬菜种植户提供358万元风险保障。宿州市与中国民生银行合肥分行合作开展宿州市农业产业化小微企业合作社试点,现已为4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5000多万元。本报记者 张化云
新闻推荐
走进砀山县城,一条条宽阔平坦的街道,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楼,一盏盏新颖别致的街灯映入眼帘……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装扮”,梨都砀山焕发出迷人的魅力。这一切,来自于该县吹响...
砀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砀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