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宿州市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吸引百丽等众多知名制鞋大企业进驻,一个清晰的制鞋产业板块在宿州大地迅速崛起。此前,在宿州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从未有过以“城”为命名高度的经济版本。其所涉及的改革和经济学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劳动力因素、交易成本、市场供需、经济政策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等都在影响着鞋业的规模跃进。而对于宿州版本的鞋城,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应该是劳动力的释放。宿州是人口大市,每年数十万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在经济学的范畴中,劳动力是一种刚性的商品。因为道理很简单,企业生产就算再是高度机械化自动化,也不能没有人的参与。更何况,制鞋产业必须依赖劳动力的高度密集。这就为宿州的制鞋产业带来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实现劳动力的高度商品化?或者说,如何实现劳动生产力的最大解放?
制鞋产业的后劲不止于技术和市场,由内而外的张力才是力量源泉。比如,从经济现象上看,鞋城必须倡导而且促进充分的劳动力流动而非劳动力的垄断,跨地区跨行业的劳动力流动对于鞋城意义非凡,优秀的人才可以及时来到宿州,技能低下的人绝不能充斥在这里,只有这样才可促进生产的高效率。
其次,鞋城发展的张力还在于政府提供覆盖全国的权威性的劳动力信息供求系统,包括一些政策法规的提供。在完全竞争的时代,信息的明晰对劳动决策至关重要,缺乏信息沟通,劳动力的供需链条会断裂,有才能的人会不知所用,造成空岗和失业。
再次,鞋城发展的张力不能回避劳动力的高度商品化。劳动力的商品化本来就是一个反向的经济概念,工资越高,劳动力的供给量就越大,而需求量就越小。所以,按照市场规则,政府和鞋城管理者需要指导一个均衡的工资水平,以维持劳动力供需量的基本平衡。
厂商理论强调的重点是成本,而劳动力的高度商品化,实质上是对劳动和人才的尊重。只有劳动的每一环节和商品化对接起来,才可最大限度调动劳动者的创造力。
鞋业需要持续创新的劳动力,而宿州更需要整体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劲态势。解决了劳动力的解放问题,宿州就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制鞋产业的改革“先行区”、创新“策源地”。
新闻推荐
埇桥区西仙桥社区,一面近百米长的“宿州好人墙”已绘制完毕。“宿州好人墙”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吕本荣、彭伟平等多位宿州本地好人的事迹,吸引了过往行人驻足观看。&nbs...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