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宿州市是农业大市,是重要的粮食产区,2013年,宿州市积极探索粮食流通管理新模式,粮食政策得以有效落实,粮食调控能力、产业化水平和粮农收入都有了显著提高,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2013年,宿州市社会收购粮食36.8亿斤,其中国有企业收购粮食11.3亿斤,完成省下达目标建议数8.2亿斤的138%。国有粮食企业入库托市小麦10.8亿斤,收购总量居全省第一位,维护了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仅托市收购就使全市农民增收1亿多元。去年宿州市首次争取设立了4个国家中晚籼稻托市收购库点,入库稻谷5680万斤,实现了宿州市稻谷托市收购历史性突破。全年国有粮食企业销售粮食19.3亿斤,其中托市小麦17.7亿斤,实现商品粮购销基本平衡。
全市确立了12家应急加工企业和11家应急供应企业;设立了125个县级应急供应网点,确保应急供应需要。按时完成8000吨省级储备粮、2000吨县级储备粮轮换任务,新增5000吨市级储备小麦,建立市级成品面粉储备2000吨和食用油脂储备500吨。军供企业实现多种经营营业额1.08亿元,利税452万元。开办军粮供应连锁店139个,营业额6219万元,同比增长10.4%。市粮油质检中心争取到23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省支持的价值75万元仪器设备;检测范围由原粮增加到成品粮和卫生指标的检验,提高了宿州市粮油质检能力。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通过转换职能,开展依法管粮,维护了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全市规划和建设粮食园区或产业聚集区10个,规划总占地2600多亩,已完成投资11亿多元。宿州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建成1.02亿斤仓库,两年共收购托市小麦1亿斤,发挥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实施“粮安工程”。2013年,全市国有和民营企业共投资2.1亿元,新建仓容7.9亿斤,维修改造仓容5.9亿斤,总仓容达56亿斤,其中国有企业40亿斤,粮食收储能力显著提高,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现象。
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2家,比2012年增加25家,年加工能力550多万吨,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共90多个产品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安徽名牌、省著名商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及“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等称号,名牌新品不断涌现。成立了8个粮食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领办农民经济合作组织69个,增长20%以上。
(本报记者 余明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今年,宿州市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挤出财力大幅度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2013年人均1700元提高到2400元,增幅达到41.2%。其中,集中供养标准由年人均1700元提...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