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要不要生、培养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等与之紧密相连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众多市民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作为符合政策的“80后”、“90后”的父母们,这些更是他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之一。那么,培养一个孩子到底需要多少钱呢?
教育支出成重头戏
现如今,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这二十多年里,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生活等方面的投入到底有多大?采访中, 记者了解到,从十几万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都有。根据家庭条件以及家长消费观的不同,在孩子身上的经济投入也会相差很大。而在这期间,教育上的投入是大部分家庭培养孩子的重头戏。
家庭的教育经济付出与孩子的学业成绩是否能成正比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并非在子女身上投入的经济成本越高,对子女的学业发展就越有利。但是,大部分家长则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即对孩子的教育经济投入越多,孩子成才的概率才会越大。
在培养孩子的教育费用方面,大部分体现在补习班、学杂费等方面,可以说是个“无底洞”。甚至很多家长在孩子学校里那些“学霸”们的“逼迫”下,纷纷“威逼”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等。因此,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教育支出算是很多家庭的最大一笔支出,在一些家庭中,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经济上的负担。
在宿城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张女士给她正上初二的孩子列了一组现阶段的教育账单。“每周一堂钢琴课,每节课80元;每周补习一节英语课,每节课100元;每周补习一节数理化……净学习上的支出,每个月平均下来要1000块钱。”张女士表示,这仅仅是孩子教育方面的支出,生活上的支出还没有算进去。虽说孩子还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免交学费,可是,根本没有省下钱的感觉。
知识改变命运。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只要条件允许,家长们还是非常愿意花大钱在孩子的教育培养上,甚至为了孩子上下学的方便,提前花高价在即将升入的新校区附近购买学区房,而且这种学区房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买菜都要跑到几公里以外的菜场或者超市。尽管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利,也阻挡不了家长那种一切为了孩子学习的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是每一位家长的渴望。只要孩子愿意看,家长绝不会吝啬给孩子买书的钱。因此,课程以外的书籍、点读机、学习机等电子学习用品,也是一笔不小的教育支出。
生活开销不可小觑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的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不同型号手机的价格也相差很大,从几百块钱到几千块钱的不等。有手机,就必然会产生手机通讯费,这部分费用各有不同,每个月少则十几块钱,多则上百块。
孩子在成长期间,买衣服的费用同样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正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往往去年才买的衣服,今年再穿就小了,穿不上了。所以每年、每个季度都要给孩子添置新衣服。小孩的衣服有时并不比大人的便宜,甚至比大人的衣服还要贵,即便上幼儿园孩子的一双小皮鞋都要一两百块钱。
孩子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同学之间的礼尚往来也是必不可少的。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今年上高一,每隔一段时间,班里就会有同学过生日,除了给同学买生日礼物外,可能还要来一次聚餐或者其他活动,这样下来,没有一两百块钱,这个生日是过不去的。“这些费用属于孩子的交际费用,都是不能省的。”
正在上学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更需要营养。除了一日三餐以外,牛奶、零食这些开销应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家长生怕孩子营养不良,还专门给孩子购买一些昂贵的营养品补身体。一位细心的“80后”妈妈给她刚满两岁的宝宝算了一笔账,仅仅是保证孩子身体营养上的支出,每个月都要七八百块钱。
现在的市面上,孩子的玩具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从几块钱的到几百块钱,甚至高达上千块钱的玩具都是孩子们的消费对象。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玩具简直就是他们的“必备品”。这笔开支当然也是有孩子的家庭中必不可少的。
此外,每年孩子假期期间的旅游费用,更是一笔不小的“刚性开支”。现在人的生活条件好了,经常带着孩子出去旅游,“长长见识”,游览一些各地博物馆、科技馆等地,让孩子在玩的同时,达到学习的目的。
自孩子出生那天起,成长的每一步、每个阶段都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呵护。采访中,很多家长表示,培养孩子,除了物质上的付出以外,精神上的付出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
专家:钱代替不了兴趣
作为教育孩子的成功典范,又身兼教师身份,在养育子女方面可谓最有发言权了,记者日前采访了宿州学院思想政治教授刘超,且听听他的育儿经。
刘老师的儿子正在清华大学读大三,计算机专业,属于保送入学。成绩好是一方面,在其他方面的涉猎之宽,爱好之广,综合素质之高或许应该得到更多的肯定。那么,这些荣耀的光环怎样才能得来呢?
“我并不赞同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就让各种补习班挤满孩子的业余时间,实际上这是在培养孩子的厌学情绪。”刘老师对记者说。
环境、兴趣、意志品质、挑战精神等因素,才是决定孩子能否成人成才的关键。孩子花费的钱多钱少,不是最核心的,每个孩子都有差异性,用一样的标准去要求,最后培养出的只能是规格统一的“产品”,有些还可能是不合格的“残次品”。个性的差异被抹杀,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太可怕,培养出的孩子都是思维单一、举止一致,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认知水平,又有何用?我们需要的是差异性和创新性,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争奇斗艳,而非一批只会听指令的“机器人”。
“对孩子的教育,并不能只注重金钱投入,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寓教于乐,哪怕孩子喜欢玩游戏,也要从游戏中找到孩子的潜力点,进行适当地引导,而不是一味打压。”刘老师向记者介绍着他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据了解,他的儿子4岁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从最初的英文字母游戏,到后来的计算机编程,再到现在的中国顶尖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这就是从兴趣向专业的转化。
兴趣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从兴趣中发现孩子的潜力,着力去引导。并且尝试逆向思维,让孩子教大人知识,让孩子充满自信和成就感,而不是一味地以教训的口气让孩子去学习。人格是对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尊严,千万不要打击孩子,更不要与别的孩子进行简单的横向比较。作为父母最忌讳的,一是让孩子来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让孩子来弥补自己的遗憾;二是赶社会时髦,互相攀比,拿孩子学习成绩来“长面子”。
“相较于补习班,我更主张尊重孩子的兴趣,关注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的发展。”刘老师对记者说。每个家庭要量入为出,不要千篇一律,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孩子是学习型,但有的孩子就属于就业型,这没什么不好,先成人再成才,要不拘一格,因材施教。顺其自然,并不代表不闻不问,把人做好了,剩下就是成就大小的事了。
除了关注孩子的兴趣之外,还要注重对孩子自理能力、挑战精神、意志品质的培养。“综合素质训练对促进孩子成长有很多益处,孩子在学习中逐渐发现自己的长处或短处,会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判断。但也无需花费太多精力,旨在熏陶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刘老师对记者说。
文/ 刘春艳 付雪芹
新闻推荐
烛光闪闪,鲜花朵朵。4月4日,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缅怀公安英烈,追思故人,向他们表达最深情的思念和最崇高的敬意。郭亚 马娇娇 ...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