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埇桥区委书记孙勇,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博夫,区委副书记牛慧琴等检查美好乡村建设情况。
西二铺乡西瓜采摘节
夏刘寨村整齐的排房
朱仙庄镇六合社区
桃园镇光明村村民新居
曹村镇桃山新村
符 离 镇 沈圩中心村
夏刘寨乡村文艺演出
2013年,埇桥区委、区政府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四化同步”的着力点,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三不三重”建设理念(即不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自然风貌,重经济适用、重整治提升、重可持续建设),围绕“四美三宜”建设目标(科学规划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宜居、宜业、宜游),实施村庄建设等五大工程,构建领导包扶等六大保障机制,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兼容、具有皖北特色的美好乡村建设“埇桥路径”。
突出规划引领 打造特色乡村
埇桥区是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谐幸福新埇桥。
“科学规划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前提,没有高水平的规划,就没有高水平的建设,要树立强烈的规划意识,整体效果,兼顾历史文脉,人文特点,使之各具特色,村村不同,村村有景,相映成趣。”埇桥区委负责人说。
埇桥区始终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特色”的工作原则,结合村庄地理位置、产业发展、人文底蕴等特点,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努力防止千村一面、村庄建设城市化的现象。如西二铺乡的沟西村依托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优势,着力打造宿州市的“西城花园”;西二铺乡二铺村以万里红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发挥近郊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观光旅游农业;符离镇沈圩村依托濉河十里桃花长廊以及东林草堂、符离晓渡等历史遗存,开展旧村改造提升与拆旧建新相结合的美好乡村建设,并结合自然资源和产业资源,提出以农促旅、农旅结合的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以农家采摘体验、田园观光等农家乐为主题“美好农庄”;桃园镇光明村依托百亩良园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以及吕寺乡村工业园两大平台,突出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型农业,着力打造“皖北经济强村”;曹村镇桃山村依托红色革命老区,以弘扬革命文化,展现历史风采为宗旨,着力打造红色旅游业;灰古镇八张村依托现代农业联合体,着力发展蔬菜产业;夹沟镇夏刘寨村依托乾山奶奶庙、云洞、回龙泉等名胜古迹,着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园。通过高点规划、特色规划,形成了一批个性彰显、亮点突出的特色精品村。
发挥产业优势 升级宜业乡村
埇桥区始终坚持“一产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结合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新和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引导和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农业产业和工业产业向服务流通业融合,重点培育了一批产业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专业村。在夏刘寨村“星原农业公司”,流转土地5000亩,进行规模种植、良种繁育;在光明村,引资5200万元新建了面粉、皮件、电子和矿泉水厂,就地转移劳动力500多人;在二铺村,投资近2千万元的农发项目已流转土地5000多亩,形成了以万里红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德丰、永盛、春禾等多家合作社为一体的经济联合体;沟西村着手利用近郊优势,实现“农业”和“旅游”的结合;沈圩村以十里桃花长廊为主打造鲜桃生产基地;六合社区利用近1200亩的塌陷区水面,发展水产养殖业;八张村加快设施蔬菜产业升级换代,目前正积极申请成立宿州市蔬乐园瓜菜产业联合体;桃山村积极打造“徐州、埇桥开发区后花园”,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等。
在提高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上,埇桥区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土地运营、实体带动、服务创收和资本运作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像六合社区通过盘活集体资产,沈圩村透过桃树林转包,光明村通过入股村企,沟西村通过合作社的农资经营,二铺村通过设施大棚转租,八张村通过蔬菜产业化经营,桃山村通过集体土地发包等形式均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超十万元的目标。夏刘寨村正在建设的华瑞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开创了我区建立现代公司组织,探索推进村企一体化建设的先河,力争三年内村集体收入超2000万元。
推动管理创新 打造和谐乡村
埇桥区始终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积极发挥好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量力而行,积极作为,有序推进,凝聚着美好乡村建设的合力。
完善村级配套组织 通过并村换届,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体系,选优配强了村“两委”班子,涌现出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培育了一批“五个好”党组织。同时,村一级还建立健全了为民全程代理、就业服务站、文化站等为民服务机构,鼓励各村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组建村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协会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结合村庄撤并,探索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设置模式,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群众说事、群众议事、村务公开、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农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依法保障农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吸收社会资本等资金投入,新建了沈圩、桃山、二铺、光明、六合社区五村综合服务大楼,改造提升了八张、沟西、夏刘寨三村的公共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引导教育、文化、卫生、邮政等公共资源向中心村布点。积极实施民生工程,进一步提标扩面,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大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引导农民群众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夯实美好乡村建设根基。
多方整合资金 建设宜居乡村
美好乡村建设,钱从哪里来?埇桥区坚持“整合国家支农资金、争取省市奖补资金、区级财政专项资金、农民筹资筹劳”四个结合的投入机制,并以土地综合整治与置换项目和采煤塌陷区治理项目为基础,制定了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做到项目跟着美好乡村转、资金跟着项目转。
为实现八个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的规划,全区投入专项资金3764万元,整合涉农资金2.2亿,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美好乡村建设资金达1.436亿元。新建、改造房屋3300多套,新修及改造道路 75.2公里,新建桥梁16座、农民健身广场5处、农资店7个、便民超市8个、安装路灯1600多盏等。
与此同时,埇桥区始终以实现环境长效管护为重点,以“三清”、“四拆”、“五化”、“六整治”为抓手,紧紧与“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相结合,打好环境整治“三大战役”:一是积极引导村民改变原有陋习,打好“舆论战”;二是榜样示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打好“歼灭战”;三是强抓长效管护,打好“持久战”。
通过新建垃圾收集点10处,配备垃圾收集、清运车 120多辆,配置垃圾桶 4000余个,配备保洁员50多名解决了卫生保洁问题;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8处,新修下水道38公里,开挖整修沟渠近3万米,拆除旱厕1670个,新修公厕29个,从根本上解决村庄污水横流问题;通过绿化400余亩,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实现庭院绿化2000余户,实现村庄绿化。八个示范村环境初步实现了“全面整治、全天保洁、全程管理”的目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个个宜居的乡村初步成型。
持续点燃激情 打造魅力埇桥
美好乡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2014年的工作中,埇桥区将按照省、市美好乡村建设推进会的要求,苦干实干,立说立行,围绕美好乡村建设,抓好基建提速、环境优化、产业提升、管理创新和特色提升五项工作。
基建提速行动 全面开展2014年8个重点示范中心村建设活动,确保年底前完成各项既定建设任务。
环境优化行动。以“三线三边”暨农村环境整治为契机,以农村清洁工程为突破口,重点解决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各项问题。继续完善美好乡村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专业保洁员队伍和环卫设施,对环卫工人进行岗前培训,统一服装、统一标识,挂牌上岗,按时上下班。每5户配备一个垃圾桶,每自然庄配备一辆电动垃圾车,每村配备一辆垃圾转运车,每个乡镇、街道建设2到3个垃圾填埋场,在全区内实现垃圾和污水处理、绿化、卫生保洁等长效管护。
产业提升行动 利用春夏两季大好时机,结合土地置换项目、人地挂项目,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业发展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现代农业联合体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酵母工程、村企对接共建等形式,推动农村产业、集体经济实现新的突破。
管理创新行动 积极开展村规民约修编、基层组织优化、文明乡风培育等创新活动,聚集正能量,引领新风尚,提升群众文明素养。
特色提升行动 在各村现状的基础上,注重彰显特色,通过部门指导、村民议事、乡镇实施等途径,把每个村庄作为一个景点来建设,把农户之家当作一个盆景来打造,走出一条具有埇桥特色的特色提升之路。
文:本报记者 曾庆明 图:武正润 董虎 武正彪
新闻推荐
(上接第1版)宿州市还出台配套文件,从土地流转、财政资金整合、金融服务、项目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扶持。试点联合体中的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可...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