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新闻 萧县新闻 砀山新闻 灵璧新闻 泗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宿州市 > 宿州新闻 > 正文

校企相容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重要路径——就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访宿州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校长丁明前

来源:拂晓报 2016-10-25 21:11   https://www.yybnet.net/

编者按:

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现代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急需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恰恰落在“职”字上,突出表现为“企业性”的缺失,例如人才结构无法适应产业调整;技能结构无法和未来岗位对接等。而德国“双元制”模式构建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典范,合理借鉴,可有效搭建企业元素入校平台,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共赢。为此,宿州二职高校长丁明前提出“基因移植”策略,用“双元制”中的二元要素(优质基因)替换现行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因素(劣质基因),构建了“两元相融,四位一体”的中职产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据丁校长介绍,双元制是一种“相容的二元性”人才培养体系,即学生在校与在企的时间是交叉的,而我国现行校企合作最主要的形式顶岗实习则是“先理论后实践的交替式二元”,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由学校安排进企业进行一年的生产性实习,其最大的弊端在于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的不相融,一方面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虽有校内实训做支撑但缺乏真实岗位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一年的顶岗期内遇到具体问题时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理论指导,而且顶岗阶段虽有学校教师随行入厂,但由于人单力薄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是一种按理论结合实践的要求,将职业技能教学内容分别在学校与企业两个教学单位进行的以企业为主导的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校企合作是德国“双元制”模式本土化的关键,我国的校企合作往往呈现中职学校“热”与企业“冷”的现象,因此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打破僵局的重点是寻求双方的利益交点,创新合作方式,实现共赢。

首先要跳出“冠名班”,变“企业订单”为“行业订单”。订单培养在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缩短或消除岗位适应期,减少企业运营成本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容否认,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是只冠名,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订单”变成“招工单”,用培养费买断。二是“订单”变“钉单”,带有特定企业特质内容的灌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狭窄、单一,难以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需要;契约式的就业模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力资源的良性流动。因此要变“企业订单”为“行业订单”,让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沿着调研——招标——监管——对接——验收的流程成为企业与学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要实现“前校后厂”,变“实训基地”为“生产型实训车间”。校内实训基地往往更像“实验操作台”,缺乏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使校内实训与生产岗位的对接留有空隙。因此,将实训基地延伸为生产型实训车间或工作坊,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背景下,以真正技术工人的身份完成职业技能各个环节的训练。值得指出的是不能将生产型实训车间办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办工厂,而应把它作为校企合作的一条新路径,采取企业化经营方式进行管理,即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并配备相关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实现“把工厂搬到学校里”,走教学、实习、生产、经营、服务、就业一体的办学之路,实现“五合一”: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这种生产型实训车间不适合大型制造业,但设备要求不高的服装、电子及三产服务业完全可以做到。

最后,还要共建培训中心,变“交替式顶岗实习”为“循环递进式交互培训”。校企合作共建“培训中心”实现“把学校办到企业去”。企业设有专门车间,提供生产设备、资料和订单,并派技术工人担任培训师,学校派专人参与中心的日常管理、教学和生产。“培训中心”具有双重功能——职校学生的实训和企业员工的培训。一方面合作企业为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并且始终监控和干预教育产品的产出过程,从而将自身运行方式、对人才的要求、市场需求信息及本企业文化同步融入学校;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也通过承担对合作企业员工培训任务,帮助企业构建“人才成长链”,扩充人力资源开发渠道,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目标。这种方式适合于对设备、场地要求较高的大型制造业。

同时,德国“双元制”的成功不仅体现受训者基础技能的扎实,更体现在爱好技术、钻研技术、崇尚技术的价值观成为受训者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还应注意企业文化的融入,弘扬企业精神文化、构建企业管理文化、模拟企业物质文化、塑造企业行为文化等,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从不同层面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

此外,丁校长还告诉记者,在“两元相融”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还可以从基于产业定向性的办学方式;基于行业定向性的专业设置;基于职业定向性的课程建设;基于岗位定向性的教学实训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将企业真实的工艺过程、管理规范和文化直接引入基地,实现按真实的企业标准训练学生、完成学生顶岗实习的能力准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煤炭产业走到新的十字路口□宿州市经济发展研究会

资料图片◎核心提示:宿州市是一个产煤大市,煤炭产业曾经作为宿州市的主导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校企相容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重要路径——就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访宿州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校长丁明前)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