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埇桥区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委脱贫决策部署,始终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以精神脱贫促进精准脱贫,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扶贫扶志工作,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有力支撑了脱贫攻坚。
强化思想发动。移风易俗凝聚“正能量”。2018年以来,埇桥区在全区推广“一约一堂四会”(村规民约、道德讲堂、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宣传文明乡风正能量,持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遏制了农村黄赌毒、铺张浪费、互相攀比、天价彩礼、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和陋习,营造脱贫攻坚正向氛围。以文化提振“精气神”。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2018年建成259个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依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主题精神文化广场,利用文化墙和宣传栏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好家风、好家训”、孝老爱亲、自强不息、脱贫励志等中华传统美德,激励激发贫困群众奋力脱贫、为村争光的精神内生动力;通过戏曲、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展现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关心与牵挂,坚定帮扶对象脱贫致富的信心。包保帮扶架好“连心桥”。组织各级帮扶联系人,尤其是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日常走访帮扶积极融入贫困群众之中,一对一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既把中央和地方的扶贫政策、扶贫物资送到贫困群众的家中,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又把志气和信心送到贫困群众心坎上,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铆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
强化榜样带动。每年开展一次脱贫典型评选活动,从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树自强不息、苦干实干成功脱贫的典型农户,树立一批脱贫攻坚时代先锋。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弘扬他们自强不屈、敢于拼搏、不等不靠不要的脱贫致富精神,用群众身边的脱贫致富先进典型鼓励尚未脱贫群众对照标杆、学习标杆、看齐标杆,让困难群众树立“自尊、自强、自爱、自信、自立”的脱贫意识,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着力营造“我脱贫、我光荣”社会氛围。
强化培训推动。围绕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需要,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致富本领。在培训中,分产业、分项目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内容,因村因户施策,组织实施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面点制作、电子商务、种养殖技能等培训,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全覆盖。通过实施技能脱贫培训,先后有5417名贫困劳动者实现了就业。
强化激励鼓动。按照“布局合理、面积适宜、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优先利用村内现有超市,建立“红十字博爱超市”,统一印制积分卡,根据贫困户、志愿者、其他村民参与卫生评比、孝老爱亲美德评比、知识技能竞赛、互助服务等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分别给予20分、10分、5分等不同积分奖励,村民持积分卡在超市里选择日用品,进行兑换抵扣,积分兑换的商品价值由相关部门按季度与超市进行结算,让群众有尊严地获取所需物品,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生产生活积极性显著提高。深入开展“十项创评”“五净一规范”“卫生清洁家庭”、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及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在践行社会公德、引领文明新风等方面的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向上向善动力。
强化政策撬动。制定扶贫扶志扶智实施意见,从立足自身增强脱贫信心、改进帮扶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编制《埇桥区2018年-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谋划项目13764个、计划投资58.99亿元。2014年以来,共实施落实扶贫项目5901个,针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懒汉”,从制度层面设置前置条件,倒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确保想脱贫的能脱贫、能致富。(本报记者 余明明)
新闻推荐
解读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