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建的村委会办公室
——延安革命老区村回访系列报道(八)
孙亮本报记者高翔刘阳肖金雄
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正整合着这里原有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毕竟,富裕起来的农民们已经有了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这是任何力量都没有办法阻挡的。
只是,当一切都悄然发生的时候,除了回顾过去,守着当下,是否该有一些新的活力如当初的大棚产业一般,涌入人们原本已经固化了的思维中去,在这个静默的村庄里掀起一阵微澜,触发人们僵化已久的神经,让这个昔日辉煌无比的革命村、产业村焕发出全新的耀眼活力?我们,拭目以待!
躺在冬日的暖阳里,眼前的榆林桥村宛如一个已渐入中年的人,平和而安静。西去的阳光斜射过来,偌大的村委会院子显得更加空旷。坐在房门边上带着墨镜的村支书,向记者娓娓讲述着这片他从小长到大的土地上令他回味的过往,停顿间,思绪万千。“其实我们这里的条件,一直以来都算得上是这塬上十几个村里最好的。这里的人也勤快,有的一家几口都是整天围着大棚转,一年下来的收入可不少呢。”霍延军略微顿了顿,接着说道:“就是眼下出现了些问题,很多人都到县城或是市里去了。有的去打工,有的是去给娃娃做饭去了……”
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正整合着这里原有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富裕起来的村民在逐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的当下,更愿意为了下一代的教育,而搬去教学质量更好的城里生活。由深圳康佳集团援建,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康佳希望小学”,如今仅有附近一百来个孩子在这里念书。“现在估计有两百来个娃娃都到城里念书去了,剩下的娃娃也就不多了。”这在村支书看来似乎也是一种必然,人们已经有了选择更好生活的能力,这是任何力量都没有办法阻挡的。
只是,当一切都悄然发生的时候,除了回顾过去,守着当下,是否该有一些新的活力如当初的大棚产业一般,涌入人们原本已经固化了的思维中去,在这个静默的村庄里掀起一阵微澜,触发人们僵化已久的神经,让这个昔日辉煌无比的革命村、产业村焕发出全新的耀眼活力?我们,拭目以待!
除了鳞次栉比绵延的蔬菜大棚构成榆林桥村最显著的特色外,洛河边上平坦开阔的地势,穿村而过的七公里的国道线,使得这里交通便利,道路四通八达,曾经一度形成了颇为繁华的商业区。
据村支书霍延军介绍,在七八年前,延黄高速还未建成通车以前,通过村里的国道是贯通南北的重要通道。那时路上的车流量相当于现在的好几倍,不少村民都利
用修建在路边的沿街门面做生意,饭馆、招待所、小卖部、修理行随处可见。“那时村子里的人基本都在家,种些地,培育大棚,做生意,大伙儿的光景很是红火。”后来,随着延黄高速的开通,国道的车流量减少,街道原先熙攘热闹的景象渐渐淡去,只留下为数不多的两三家餐馆,为往来的客人提供便利。
2011年,村里投资二十万元翻修了村委会的办公设施,将原先的几间破瓦房拆除,建起集村委会办公、党团活动、村民图书阅览室和村民技术培训等为一体的村部办公地点。崭新的五间平房立于村
口马路的西侧,成为定期开展蔬菜种植培训的固定场所。只是眼下寒冷的天气和蔬菜采摘的淡季,让硕大的院落显得有些空旷。
道路的扩建,公路铁路已如山间拉开的巨网,改变着村子原来的地面格局。随着县上“拆旧建新”工程的实施,榆林桥村有十多户村民的住所被划入新修铁路的规划范围。之前对村民搬迁存在问题的疑虑,眼下已随着相关补贴政策的实施得到解决。“我四十多岁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政策。”在谈及铁路沿线村民搬迁补贴政策时,村主任霍延军颇为感慨地说。
据介绍,铁路沿线的这十几户村民,只要是自愿搬迁的,每户可得到12万元的住房补贴,另外,也可自由选择在本村或其它地方居住。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政府各项惠民工程的实施得到了积极的配合。
一位村民在自家大棚里辛勤劳作
富县县城往北,沿210国道行进大约十公里的路程,便可以看到一个傍依在洛河边平坦地势上的村庄——榆林桥村。
榆林桥村静静地躺卧在开阔的川面上,偶尔疾驰而来的汽车,飞奔着驶过,卷起阵阵尘土打着旋儿地落下。冬日午后慵懒的阳光,让在自家屋前闲散的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这大自然的仁厚恩赐。往昔战火纷飞的战斗场景,如今已经成了村民们头脑中的一个象征符号,几十年来,随着祖辈间的口口相传,融进村民的记忆里……
关于78年前这里发生的那场战役,恐怕只有村口静立的石碑,才能成为回顾那段历史最直观的印记。据村支书霍延军回忆,原来村里住着一位曾参加过榆林桥战役的老人,有关战斗的记忆,村里人大都是从他那里听来的。后来老人去世后,和战斗相关的所有故事也就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湮没。
史料记载,榆林桥战役发生于1935年。时年九月,红二十五军经过艰难跋涉,胜利到达陕北。国民党军队得知这一消息后,调集了东北军、西北军的十万大军,开始了针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企图趁红军还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消灭。为了粉碎敌人的梦想,巩固陕北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同陕北红军紧密配合,继劳山战役后,又发动了榆林桥战役。
10月13日,敌军东北军的一个营抢先占领了榆林桥,并在榆林桥北六百公尺的高地上,配置了重兵力和重型武器。高地下方还修建了壕沟和工事以防止我军的突袭,此处可谓是“易守难攻”。尽管如此,在经过充分的侦查和精密的战略部署之后,趁着雨雾迷蒙的天气,我军两个连发起了对敌军榆林桥高地的猛烈反攻。由营长亲自指挥,一个连正面强攻,其余部队从多个方向进行突围。
经过激烈的对抗,最终我军大获全胜。战斗中俘获了敌团长高福元以及一千八百余人,毙伤三百余人,缴获大炮、重机枪等武器数枚,我军伤亡二百余人。
听村支书霍延军介绍,当年敌团长高福元就是在一户村民家的窑洞里被俘获的。战争结束后,这家人又返回自家的窑洞居住,他们的后人至今仍然居住在那里。
■富民产业的瓶颈期
战争年代的硝烟弥漫,让不少人记住了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村庄。新世纪之初,这里又因为率先开展了大棚蔬菜种植,而成了
远近闻名的产业村、富裕村。只是,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当初火红热闹的采摘、运输场景已经很难再集中见到了。传统单一的蔬菜品种,在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以及种植业自身难以克服的土壤肥力逐年下降的现实面前,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据村支书霍延军描述,从2002年起,榆林桥村开始大规模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之前村里基本没有什么成规模的产业,村民收入的基本来源是种粮、种烤烟、养猪以及在山地上种植少量的果树。当时村里的人均年收入大约只有两千
多元。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新鲜蔬菜,特别是反季节蔬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榆林桥村因为距离县城仅有十多公里,交通方便,四周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具备了发展大棚产业的有利条件。看到了这样的发展潜力,时任村委会主任的霍延军首先带头,在自家的地里建起了三个蔬菜大棚,三口人当年的收入就有四万多元。
看到村主任的新兴产业获利不少,加上市县两级的整体推动和充分支持,2002年,榆林桥村开始了大规模的大棚蔬菜种植,仅当年村里就建起了70多个蔬菜大棚。当时政府采取每新建一个蔬菜大棚补助农户一万元的政策,以此调动村民发展大棚产业的积极性。2004年3月,在村主任霍延军的组织发起下,又建立了“茶坊镇榆林桥蔬菜协会”,围绕蔬菜产业,为协会的入会会员提供蔬菜种植、管理、销售等各方面的服务。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之下,榆林桥村的大棚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很快全村80%的土地都修建了大棚。村里出产的蔬菜已远销店头、黄陵、铜川和兰州等地。每到收获季节,远近的客商都会不约而同地开着卡车前来收购,菜农们也是整日在自家棚
里忙的不亦乐乎。
“只是,这样的收获场景,如今已经很难再看到了。”提及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村支书霍延军的脸上露出了略显无奈的表情。据介绍,榆林桥的大棚主要以西红柿为主,经过多年的种植,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生产模式。但十多年下来,随着土壤肥力的逐渐下降,蔬菜的各种疾病却在逐年增多。农药化肥的不断使用,已使早些年建起的大棚出现不再适宜蔬菜继续生长的问题。目前,整个榆林桥村优质大棚所占的比率不足一半,相当数量的大棚由于土壤退化及病虫害
等原因,产量严重下降,只相当于优质大棚产量的一半。
“地的肥力不行了,直接影响着村民的经济收入,很多种棚的农户只好采取‘休棚\’的办法,让棚闲置,自己出外打工赚钱……”当看到不少大棚闲置、记者产生疑问的时候,村支书霍延军这样解释。
至于目前的产业走向以及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村里已经通过相关途径,与杨凌示范区以及市农科所的专家进行会诊、座谈。县、市两级相关部门也已经将榆林桥今后的整体产业发展规划提上议事日程。“不管以后是继续发展大棚,改种其他作物,还是发展别的产业,只要是适合我们这里的条件,能够引导村民致富的,我相信大家都会欢迎的。”村支书说。即便是长期在外打工偶尔回家,还是有不少村民十分关注村里产业的未来发展道路,家乡的变化与他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东升)3名中年妇女结伙偷盗绺窃,为了掩人耳目,她们抱上婴幼儿,混迹于集市、商场、门店等地伺机作案。目前黄陵县公安局店头分局破获了这起以小孩为掩护行窃的案件。8月26日中午,店头分局接到了...
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