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凡 王亮
贺亚庆是宜君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2009年至今,他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2012年和2014年带领团队两次刷新全省玉米单产记录,两次获省市科学技术奖,2014年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农业系统践行农业精神标兵,同时被推荐为“陕西好人”候选人。
贺亚庆任宜君县农业中心主任以来,累计争取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每年实施高产创建和旱作农业项目4—6万亩,惠及4000户农民,年增产粮食1000余万斤,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200元。2012年,宜君县万亩高产创建片平均亩产达到876公斤,刷新了全省万亩片旱地玉米单产记录。2014年百亩示范片再创新高,亩产1069公斤,刷新了全省渭北记录,创造了万亩单产超900公斤,百亩超1000公斤的好成绩。
针对农村和农业面临的新形势,贺亚庆带领技术团队认真研究山区气候特点,总结推行“七项关键技术”,形成标准化生产模式,帮助组建机械播种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和专业合作社6个,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积极探索解决地膜残留问题,起草拟定了“宜君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获县政府颁布实施,率先建成玉米集中仓储示范点在全县推广,解决了农民粮食储藏难题。2012年,他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铜川市科学技术推广二等奖,陕西省土肥突出贡献奖。
作为基层农技推广领班人,贺亚庆深入观察思考当地产业布局,坚信地膜玉米是宜君县域经济和农业增收的主导产业,也是农耕文明与农业科技有机结合的典范,应该多角度、高起点、大手笔宣传打造。他亲自组织地膜玉米专题摄影大赛,筹备农耕文明旅游文化节,极大地提高了宜君地膜玉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创了本县观光农业的先河。
近6年来,国家农业部、财政部领导和国内外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陕、甘、宁、晋四省联席会议,先后多次到宜君考察观摩,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都作过专题报道,宜君被誉为“陕西地膜玉米第一县”,哭泉镇旱作梯田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这都离不开贺亚庆的功劳。
贺亚庆说:“我是吃玉米长大的,如今在农技中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与玉米相伴多年,让我拥有了挥洒汗水的田地,收获了全国劳模和陕西好人的幸福。感谢玉米,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感谢地膜,在人类战胜自然的过程中,担当农作物的保护神,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闻推荐
调整,是为百姓过得更好 ———铜川市推进移民︵脱贫︶搬迁调查
陕西日报记者乔佳妮编者按:《陕西日报》11月10日在11版刊发了题为《调整,是为百姓过得更好》的通讯,对铜川市推进移民(脱贫)搬迁工作的新成效、好做法进行了深入报道。本报现全文转载。在铜川:安置点数...
宜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宜君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