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晓帆 通讯员 周培生 张春燕)宜君县在***工作中,按照“七个一批”工作思路,积极落实“党员服务队、远教+示范基地、包扶单位+贫困户”的帮扶机制,通过点、线、面“合力握拳”,积极开展实用、特色、精准产业的扶贫培训,有效增强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实用课扩大培训“面”。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成立了中药材、苹果、核桃等5支党员产业技术服务队,通过进村入户为贫困户宣传讲解产业***政策、田间地头讲授技术、现场解答群众的疑惑等形式,广泛开展产业实用技术服务,有效提供种、管、收“一条龙”式的科学跟踪服务,不断加强对贫困户和群众的技术指导服务。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试验示范,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新品种、新技术带来的效益,激发自觉参与的浓厚兴趣。目前,累计发放产业技术服务联系卡余份,开展技术培训场次,近人次。
特色课串起培训“线”。利用远教平台,加强对贫困户的特色课的学习培训。建立个站点,达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按照“七个一批”工作思路,各终端有效利用远教平台把教育培训落到实处,采用“集体+自学”“规定篇目+自选篇目”等方法,围绕产业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发挥“远程教育+产业基地+专家辅导”教学模式,把贫困户技能培训与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构建了“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教育培训新格局。以基地为活动场所,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创新设立了农家乐服务管理、林下经济等个教学点,邀请专家现场指导,送学上门,为当地群众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帮助贫困户掌握新技术,带动了当地核桃、苹果、玉米等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
精准课找准培训“点”。包扶单位按照“因人而异,因户施策”的原则,积极落实扶贫政策,为贫困户定计划、送技术、送劳力,不断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通过召开座谈会,向贫困户讲授扶贫相关政策和产业调整办法,引导贫困村、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发展产业的信心。依托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农业生产物资和技术服务。针对产业发展情况,邀请农业局、科技局、文化局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早日脱贫打牢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贺琳“铜川有气势壮观的医宗圣地药王山,有宋代六大窑系之一的耀州窑,有佛教名山大香山,铜川还是一代药王孙思邈的故里……”这几乎已经成了每位铜川人向外界介绍铜川的方式之一。近年来,渭南...
宜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君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