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雕塑展一等奖作品《风驰》
第二届雕塑展一等奖作品《文化生态 文人中国》
□成为芜湖乃至皖江地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打造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精品雕塑公园
□创新之城欢乐之城再添新名片
2011年11月27日,首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在芜湖开幕。
1年后,2012年10月27日,第二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同样在芜湖开幕。
两个时间点,对芜湖的意义非比寻常:举办的是安徽省迄今以来最大规模的雕塑艺术盛会。
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雕塑大师,创作出了丰富多样的精品佳作,皆落户在芜湖雕塑公园。
雕塑大展对芜湖的影响是深远的。她已成为芜湖这座创新之城、欢乐之城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一方面,芜湖雕塑公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已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旅游的新去处;另一方面,雕塑大展不仅展示了城市形象,而且在大展举办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为当今中国户外雕塑的建设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被国内外众多艺术家誉为中国户外雕塑建设的“芜湖模式”。
雕塑界大师们说,芜湖雕塑公园是芜湖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国际雕塑大展情系芜湖
芜湖是皖南门户,因此受徽文化影响很大,雕塑这种艺术形式亦是如此。其中,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类作品,散布于芜湖各个角落。同时,宗教艺术中的雕塑也在芜湖雕塑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芜湖陆续出现了不少城市雕塑。年代较久的,有位于赭山公园内的毛主席全身像雕塑、工农兵群像雕塑。上世纪80年代,在五一广场、镜湖公园等处,陆续出现了《风帆》《牧羊女》《荷花女》等城市雕塑。
进入新世纪后,在鸠兹广场、中山路步行街、滨江公园、赭山公园等处,出现了大批城市雕塑。这里有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孙中山、王稼祥、戴安澜、王莹、张孝祥、萧尺木等塑像,也有以芜湖历史事件和传统风情为题材的各类浮雕。由韩美林完成的高33米重95吨的青铜雕塑《鸠顶泽瑞》,也成为芜湖有名的雕塑佳作。
城市雕塑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它融艺术和技术于一体,对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深意识到城市雕塑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一直寻找契机推动芜湖城市雕塑这项文化产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谋划,芜湖市政府最终牵手中国雕塑学会和中国美术学院,在芜湖举办首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全国有这么多城市,为何这些高规格的专业性学术机构愿意和芜湖合作,将国际雕塑大展办在芜湖?
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说,芜湖是一个滨江山水园林城市,古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作为雕塑艺术的自然载体,芜湖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近年来,这里所营造的和谐的城市空间、优美的城市环境和高品位的城市文化,使得该雕塑展落户芜湖成为必然。
另外还有地缘关系。刘开渠,安徽人,中国现代雕塑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首任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刘开渠先生崇高的艺术品格和卓越的历史贡献已成为中国雕塑事业乃至中国当代文化的宝贵财富。“刘开渠先生是安徽人,因此在选择雕塑大展的举办城市时,更倾向于在刘开渠先生的家乡,而芜湖则是一个不错的可选城市。”曾成钢说,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是对刘开渠先生艺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尤其是在刘老的故乡安徽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户外雕塑展和设立这样一个奖是非常有意义的。
大手笔运作的“芜湖探索”
“在芜湖举办的国际雕塑大展规模大、规格高,让众多雕塑艺术家们在这里施展了自己的才华,通过雕塑大展,也让我认识到了芜湖这座城市的美丽,如果芜湖下次还举办雕塑大展,我一定再来参加。”在中国·芜湖首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开幕式现场,荣获金奖的意大利艺术家吉欧·菲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同样,在第二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开幕式现场,谭建明创作的《文化生态 文人中国》雕塑作品获得金奖。他说:“我是清华大学一名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此次参加雕塑大展感到特别荣幸。这样规模的大展在全世界还是比较罕见的。”
两届雕塑大展可以说是学术机构、重点高校和地方政府优势联合办文化的有益尝试。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誉之为“芜湖模式”,他认为,芜湖国际雕塑大展为当今中国户外雕塑的建设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随着这种合作和探索的深入,“芜湖模式”将在中国城市雕塑建设史上留下它应有的位置。
孙振华指出,本次大赛由芜湖市政府联合了中国雕塑学会、中国美术学院,这种由地方政府、学术机构和专业院校密切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它具有较大的执行力度,同时也保证了它的艺术水准,这是一个强强联合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充分尊重专家,尊重艺术规律,芜湖的这种姿态是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成功运行的基本保证。
他说,户外雕塑作品的征集和评选,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许多城市有建设城市雕塑的积极性,但就是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案。芜湖国际雕塑大展采取了在专业团体内部征稿和面向国际社会普遍征稿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好的效果。如此大的征集量目前在国内的雕塑活动中不多见。
此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芜湖国际雕塑大展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针对过去其他城市出现过的对艺术家劳动不够尊重的做法,芜湖国际雕塑大展采取了两段式的创作方法。一方面,给予参加创作的雕塑家以相应的物质鼓励,以调动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在具体制作上,由雕塑学会组织有制作经验的雕塑家进行作品质量的监制以保证质量,这种结合,改变了过去存在的重设计、轻制作的情况,使作品质量在流程上得到监控,在整体上有了保证。
城市雕塑“芜湖探索”再深入
2011年,在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由中国雕塑学会组织,并携手中国美术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得到国内外雕塑家的积极响应,收到全球40个国家521名艺术家的2017件方案稿,经过评选,共有66件获奖作品入选大展,并且在新建的城市雕塑公园永久收藏与展示。
在第一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举办过程中,国内外雕塑大师们提出了“芜湖模式”的概念,其主要经验就是“政府与专业机构强强联合”、“尊重学术、狠抓质量;广泛征稿、重点约稿;公正评选、监督制作;不断改进、长期合作”。
在第二届雕塑大展中,中国户外雕塑的“芜湖探索”再次得到肯定。今年共有43件作品参加雕塑大展。这些作品是经过大展评委会从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553名艺术家的逾2100件投稿作品方案中认真遴选而出的。
“雕塑大展之所以再次牵手芜湖,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芜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三是芜湖市委、市政府对城市雕塑的理解以及对雕塑家的尊重。”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于小平说。
“此次国际雕塑大展规模大、规格高,和第一届相比,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特别是这种精品雕塑群,更是世界罕见。”第二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金奖获得者谭建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第二届雕塑大展可以说是学术机构、重点高校和地方政府优势联合办文化的再探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说,纵观本届雕塑大展入选的43件国内外雕塑作品,可以看到中国户外雕塑正由注重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代表中国城市雕塑的加工工艺正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户外城市雕塑也由仪式化空间向亲民空间转变。
入选作者保持了国际国内优秀雕塑家的代表性,入选雕塑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著名的老一代中国雕塑家,他们曾经为新中国雕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在又“老树发新花”,为芜湖市的城市雕塑发展奉献了新的创作;二是中国雕塑界的中坚雕塑家,他们大都在中国雕塑的教育与创作机构中担任核心骨干,熟悉国际雕塑现状,并且有丰富的城市雕塑创作经验;三是中国雕塑界的青年艺术家,他们是近年来涌现的创作新秀,思路开阔,对雕塑材料与形式富有创新精神,常有令人惊奇的艺术架构。第四部分则是国际上的著名雕塑家,虽然本届入选的雕塑家数量不多,但是其作品方案的构思具有鲜明的国际风格。在雕塑材料的处理与形式语言方面,都具有不同寻常的现代气息,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很好的视觉样本。
殷双喜说,第二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的作品,更加突出了“人文”与“生态”的主体性,而这也是近年来国际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从2010年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主题“生态与家园”也可以看出。可以说,进入21世纪,全球艺术家对于生态与家园的关注日益强烈,雕塑家的城市雕塑作品由于处在室外空间,与自然空间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当然也就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更为关注。相信对于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的关注,会成为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的中心主题,得到更多的雕塑艺术家的持续关注,并且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品,逐步形成芜湖城市雕塑公园的特色,在全国的主题性城市公园形象鲜明,独树一帜。
两届国际雕塑大展集高端艺术、先进文化和市民文化于一体,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是对芜湖城市精神的又一次很好的诠释,这些都引起了国内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众多媒体认为,芜湖国际雕塑大展和芜湖雕塑公园可以说是芜湖这座创新之城、欢乐之城的又一张新名片。和芜湖方特一样,也是芜湖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无中生有”的又一文化创新品牌,既有国际元素,更具中国气派。
雕塑公园成就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10月24日上午8时30分,记者从市区打车前往芜湖雕塑公园。一上车,出租车司机潘家良说:“你也是去雕塑公园看雕塑的啊,10分钟左右的车程就到了。这个雕塑公园建得好,就在神山公园边上,很大气,很漂亮。”
在芜湖雕塑公园的大门前,记者看到,门口停了不少私家车,还有一些外地牌照的车辆。进入大门向左走,则是芜湖雕塑公园一期,矗立的雕塑犹如颗颗明珠散落镶嵌在公园里,游人们穿梭其间,细细品味雕塑带给人的美感和震撼。
进门向右走一段路,则是芜湖雕塑公园二期。新铺设的柏油路曲折向前,新雕塑沿着小路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来自全球各地的精品雕塑争奇斗妍,也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
家住南瑞附近的洪甫生老先生就是位摄影爱好者。他把每个雕塑都拍了下来。他说:“雕塑公园对提高芜湖城市文化品位有很大的作用,我到全国各地都跑过,但还没见到过如此大规模的雕塑群。很感谢市委、市政府,为百姓做了实事、好事。以后芜湖旅游景点中又多了一个雕塑公园了。”
采访出来,记者又见到一对正在拍婚纱照的新人。他们告诉记者,雕塑公园里的雕塑风景很独特,在其他地方看不到,而且背靠神山,风景非常好,所以就过来拍婚纱照了。
芜湖城市雕塑公园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它吸收了中国城市雕塑公园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在环境与投资,艺术质量和评选、制作与安置等方面都具有后来居上的潜力,特别是市里具有长期举办国际雕塑大展的战略决心与长期规划。据主办方介绍,未来将提高雕塑作品入园陈设的门槛,以期把芜湖雕塑公园打造成在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精品雕塑公园。
曾成钢表示,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的举办和芜湖城市雕塑公园的建设,可以视为中国城市雕塑公园发展的一个转折性标志,说明中国城市雕塑公园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举国重视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中,芜湖城市雕塑的发展及中国城市雕塑未来的艺术空间与成就令人期待。
当前,芜湖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文化发展也有声有色。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能把芜湖打造成长江流域最具创新能力的经济文化强市,最为优美和谐的生态园林城市。举办国际雕塑大展是芜湖市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今年举办的是第二届,明年将要举办第三届,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优选出的获奖作品将永远陈设展示在芜湖。
“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对于推动城市的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各主办方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芜湖雕塑公园的建设,一定能够把中国·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办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
新闻推荐
(上接1版)目前,科博会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省“十二五”规划。中国科协和安徽省建立了举办科...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