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丹丹
“谁说咱农村卫生条件不好?现在有了农村清洁工程,村前屋后越来越清爽了。”看着摆放在田间地头的垃圾桶,六郎镇永和村居民谢梅一脸欣喜。
“今年低保标准又涨了!我们家3口人每月能多领到146块钱。”利民五村低保户潘建勋说,几年来低保标准节节攀升,保障了全家人的生活。
“虽然天气冷了,但你看这直销店的菜价还是很‘亲民\’。”在凯帆大厦蔬菜直销店,选购了一篮子蔬菜禽蛋的蒋大姐笑逐颜开。
“两节”将至,奔走在芜湖市大街小巷、社区乡村,品味民生小事,桩桩饱含深情;倾听群众心声,句句充满欢欣。“天大地大,民生为大。”市民生办负责人表示,几年来,芜湖市始终坚持民生为重理念,全力以赴保障和改善民生,织就了一幅和谐幸福的民生画卷。
优化支出
迈向民生“五有”目标
民生为重,体现在不断优化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中。“2007年芜湖市民生方面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2.2%,今年这一比重增加到了79%。”市民生办负责人介绍说,围绕着“一紧一松”的财政支出原则,芜湖市在紧公务开支的同时,松民生支出,新增财力全部用于发展民生,真正做到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市财政局最新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五年,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662.8亿元。五年来,滚动实施民生工程48项,支出207亿元。民生工程支出从2008年的25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71亿元。
数据背后,是芜湖市向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五有”目标迈进的积极努力,是民生工程覆盖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更是城乡群众得到的实惠。以城乡低保为例,2007年到2012年,芜湖市农村低保从3万人增加到6.5万人,补差标准从每人每月23元提高到128元。“低保人数增加,并不是因为困难群众越来越多,而是政府投入越来越多,保障范围越来越大,纳入了更多以前未能享受低保的困难群众。”市民政局负责人如是说。
探索创新
实事做到百姓心坎上
创新,是芜湖的城市精神。在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芜湖市同样注重探索创新,在完成省定民生工程任务“规定动作”的同时,自我加压,创新举措做实事。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中,这种创新精神得到了凸显。芜湖市采取在拆迁安置房配建和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代建廉租房方式,“廉租而不廉质”的保障性住房让住房困难家庭住上了质量过关的好房子,这一廉租房建设经验也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媒体的聚焦。从2011年开始,芜湖市又在全省率先将产业新城规划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结合,规划12个产业新城,实现保障房建设质的飞跃。
创新,还体现在每年实施的一批市定民生工程项目中。“每年下半年,市民生办会面向社会征集建议,作为确定下一年市定民生工程项目的依据。” 市民生办相关人士说,通过这种公开征集意见和建议的方式,能够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以民为本基础上进行的积极创新,使芜湖市市定民生工程项目拥有了前瞻性。2010年底,得知群众对学前教育问题反映较多时,芜湖市将发展学前教育确定为2011年市定项目加以推进,新建一批公办园,发展一批普惠园,并探索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券制度,“试水”残疾幼儿康复教育等,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芜湖的做法引起全省关注,2012年,发展学前教育被省政府列为省定民生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加以推进。
雪中送炭
温暖送进困难群众心窝里
“孩子父亲去世后,我觉得天一下子塌了。”鸠江区官陡街道居民詹文丽说,政府救助为她重新撑起了一片天。今年下半年,得知詹文丽家的困难情况后,民政部门第一时间送上了3000元临时救助金,并建议申请低保。
家住弋江嘉园的许玲(化名)同样感受到政府的雪中送炭。许玲是芜湖市一所高校在校生,平时和父亲生活。今年初,许玲父亲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住院总共花了10多万,医保报销8万,政府给了2万元临时救助和2万元医疗救助,社区还帮我们申请了低保。”许玲说,各类救助不仅为她和父亲解决了生活困境,还给了她继续求学的机会。
五年间,芜湖市通过实施城乡居民低保、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临时救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等民生工程,将更多关注投向低收入家庭、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的生活重担。
“民生实事单个看来件件都是小事,却又是直接关系群众生活、工作的大事。”市民生办负责人说,只有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做好、做实,才能真正让“民生大过天”落到实处。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付君兰) 今天,一股较强冷空气自北向南抵达芜湖市,受其影响,芜湖市又将迎来新一轮雨夹雪天气,温度也将持续下降,明天芜湖市的最低温度将降至-3℃。...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