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逸潇 实习生 童画
自1月21日以来,江城各大网站论坛、爱心微博和QQ群里都在流传一个《一天一元,改变一个世界——阳光“7+1爱心储蓄罐”活动》的帖子,引起不少网友的热情跟帖和留言。一个小小的储蓄罐,为何能带动一股民间爱心行动的潮流?它的运作模式背后,折射出芜湖市“微公益”的哪些变化?近日,记者专门走访了部分爱心协会组织和爱心志愿者一探究竟。
“人人公益”不简单
在位于弋江嘉园一期商业街的“芜湖阳光爱心协会”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活动宣传帖子里描述的爱心储蓄罐——毛线织绒的小狮子造型,温暖明亮的橙黄色调,线绣的“Come to love me”发出深情“呼唤”,一看就是招小朋友喜欢的可爱设计。
“这次活动的捐助对象主要是特困学生家庭,‘一天一元钱\’的爱心储蓄形式也很适合青少年,所以我们选择的储蓄罐更贴近青少年的审美,比较容易吸引他们参加公益的兴趣。”协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网络发帖外,他们还在学校门口散发宣传单和宣传册,希望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吸引更多学生家长参与。实践证明效果确实不错,他们计划共发放77个爱心储蓄罐,短短几天来,已有40多个被认领。
“爱心储蓄罐”日行一善的设计理念,体现出“微公益”的显著特征。活动的组织者并非政府机构或工青团妇组织,而是一个运作超过5年的民间成熟爱心协会。活动形式上,按照一个家庭每天存入1元钱计算,一年就是365元,数目虽然不多,即使一次性捐助也不是很大负担,之所以化解为持续一年的“细水长流”,就是为了增强认领家庭的参与感、仪式感,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热心公益的意识。
与传统的逢年过节走访慰问、捐钱捐物等爱心形式不同,近年来,以平民化、常态化、积少成多为特征的“微公益”正在江城悄然兴起。有时候只是三五成群、一呼群起的自发行动,有时候却是经过精心设计、更具仪式感、更加规范化的长效行动。各大QQ群、网络论坛是“微公益”发起组织公益行动的集结地,一场场爱心接力,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新诠释,也是对现代公民社会“人人可公益”理念的推广传播。
“微公益”成长的烦恼
“我有一批干净的衣物想捐助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不知道有没有机构来收?”“谁有一对一捐助贫困儿童的经验?要比较靠谱的那种,现在骗子太多,希望给我推荐一家信得过的爱心组织。”……观察身边的信息不难发现,一方面是人们日渐高涨的、参与“微公益”的热情,一方面也是对日渐繁多的民间公益组织是否可信的担忧。
“微公益”如何走得更远?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是其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芜湖阳光爱心协会会长周先生告诉记者,每次公益行动中,爱心协会并非绝对主导者,而是起到发起活动的作用,具体实施方案由协会和爱心志愿者共同参与,商量着办,过程由大家共同监督,定期在网上公布财务状况,最大限度使行动过程公开化、资金运作透明化。阳光爱心协会还特地在民政局注册,取得了合法的社会团体资质,有利于赢得更多公众的信任。
“别以为靠着大家的‘恻隐之心\’,戴着公益的帽子,就能让一个爱心协会持续运转。”集结了100多名志愿者的芜湖金阳爱心群主“爱心天使”倾吐自己的难处:大家平时工作都忙,总是在遇到困难者时振臂一呼、号召大家捐款献血的单一模式,已经很难吸引志愿者持续关注。“就有志愿者问我,公益行动就是逢年过节组织大家去看望孤儿寡老吗?扎堆慰问会不会反而遭到这些老人小孩的反感呢?”
已经发展到400人规模的芜湖阳光爱心协会,同样面临自己的发展瓶颈。“我们毕竟是一个自发组织的民间非盈利机构,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问题。”周会长坦言,常常因为资金短缺,不得不改变一些活动计划,甚至取消一些活动。协会的办公地点也一直“飘忽”不定,使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受到限制。
(下转3版)
新闻推荐
2012年度中国最具...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