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林素慧(右一)。记者 汪武 摄
□ 本报记者 向陈宏
在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有一位来自祖国宝岛台湾、在LED外延片和芯片研发领域屡有建树的年轻专家。2009年2月以来,从台湾到厦门,再从厦门到芜湖,她迈出的每一步都倾注了对振兴祖国光电事业的赤诚之心。她,就是该公司工程中心开发部经理林素慧。
事业的航标
早年在台湾,林素慧先后就读于虎尾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虎尾科技大学光电与材料科学研究所。学习期间,她就对光电技术研究、照明LED项目研发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刻苦钻研,不仅在课题攻关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而且发表了10余篇专业学术论文。
进入台湾广稼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后,她的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尤其是她在LED外延片和芯片研发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开创性成就,不仅赢得了公司的信赖,也赢得了台湾乃至祖国大陆照明LED领域权威人士的关注。
“在台湾工作期间,我一直关注着全球照明LED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最新动态。当我看到祖国大陆把照明LED行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感到非常高兴。”她说,在高兴之余,她也深深地为祖国大陆发展照明LED所需突破的重重技术壁垒而担忧。
2008年底,在一场国际性的照明LED学术会议上,参会的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向她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希望她能助力祖国大陆的照明LED事业发展。作为祖国大陆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品质最好的全色系超高亮度LED外延片及芯片产业化生产企业,三安光电的诚邀,深深拨动了她的心弦。
2009年2月,她毅然辞别家人,来到祖国大陆,加盟到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并出任技术中心经理。此后,她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研发中,带领研发团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壁垒,成为三安光电连续两年的“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2011年10月,旨在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及下游应用产品制造、研发和试验基地的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开始投产。她肩负使命,调任安徽三安光电工程中心开发部,领衔开发LED外延片和芯片。
“刚来芜湖时,眼前还是荒芜之地。如今,这里已是厂房林立。”她说,从刚来时的不适应,到逐渐喜欢上这里,她的思想观念经历了一个转折。这个转折的动力就是因为有事业的航标。
技术的突破
刚到芜湖时,三安光电的产品研发还属于“拓荒”阶段。为了产品开发,林素慧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为了攻克难题,她不厌其烦地反复做试验。同事们夸她,对工作充满激情,搞研究严谨细致,是一位非常敬业的技术主管。
为了走在全球LED外延片、芯片领域的最前沿,她适时提出新项目开发建议,启动新产品研发工作,使三安光电始终保持与全球同行业在新项目研发、新技术应用上的同步。两年来,在开发新产品、组织技术攻关中,面对失败,她从不气馁,从不退缩。放弃休息、工作到深夜,已成为一种常态。在她的率先垂范下,开发团队高效运转,在LED外延片、芯片研发领域接连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她领衔开发的几款新型的显示屏和白光产品,满足了市场的特殊需求,成为公司的主导产品。其中,氮化镓蓝光大功率照明芯片产品,引领了行业的技术革命。她自豪地说:“台湾用了25年才完成了这个项目的研制、生产,三安光电仅用了1年多时间。如今,在研制和生产的氮化镓蓝光大功率照明芯片系列产品中,有部分指标已超过了台湾同行。”
到芜湖以来,从研发砷化镓产品开始起步,到如今已经重点转向了氮化镓产品的开发。她说,这种转变是一种关键性的转型升级,在照明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得到了国家权威机构的认可。去年底,在一次全球LED产品交流活动中,美国权威机构专家看到她领衔研发的LED产品——氮化镓蓝光大功率照明芯片产品,对产品的亮度和功效非常惊讶。如今,三安光电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产品不仅赢得了国内市场的青睐,还销往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
两年来,她通过创新实践和科学总结,先后发表了《图案化蓝宝石基板对成长氮化镓磊晶剥膜之研究》等11篇学术论文,发明了“一种具有电流阻挡层的LED芯片”、“具有高反射镜的氮化镓基倒桩发光二极管”、“侧面具有锯齿状孔洞的氮化镓基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等多项专利。其中两个项目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真诚的奉献
从台湾到厦门,再到芜湖,这是林素慧职场经历的路线图。这其中,既有她为了事业追求割舍了家庭亲情的执著精神、也有为了祖国发展舍弃了安逸生活的奉献精神。来到芜湖后,她置身于研发团队之中,用心、用情、用爱,带出了一个充满温馨的团队,激发了这个团队年轻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增强了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她说:“公司的研发团队是由19名年轻的硕士组成。他们有朝气、有干劲,但还需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还需不断培养他们的能力。”
到芜湖以来,她主动融入到研发团队的年轻人中。在项目设计、组织攻关等环节,她不仅率先垂范,还悉心指导年轻人。为了破解技术难题,有时候需要夜以继日地连轴转,她总是坚守在实验室的操作台前。在她带动下,研发团队的年轻人们无一打退堂鼓。经过一段时间融合和磨合,现在的开发部形成了“导师悉心教、学生主动学”、“导师带头干、学生抢着干”的氛围。有时候,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即使她没有安排,这些年轻人也自觉地加班加点工作。“有时候,加班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我劝他们回去,他们都不愿意。这种任劳任怨的精神,在台湾是很难看到的。”她动情地说。
对于她的悉心指导和倾心呵护,这些年轻人深有感触。他们夸奖她,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她对年轻人都关爱有加,常常从年轻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敏锐地感知每一个人的精神和生活需求,不时给年轻人送去精神和生活上的慰藉,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家的温暖。
如今,随着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她不仅为之自豪,更增加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她说:“芜湖有着发展新兴产业的良好氛围。能来芜湖工作,并通过工作认识芜湖、认识安徽,是自己成长中一件幸福的事。”她表示,她愿竭尽所能,为三安光电发展成为全球行业领头雁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王磊市民李先生日前致电本报“党报热线”,反映其送家人到市五院住院,离开时被收取5元钱停车费。“不是对患者免收停车费...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