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市新农合实际参合人数2266037人,其中农业人口1949571人,参合率116.23%,较2011年提高了11.68个百分点,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73个百分点。新农合住院补偿比再提升,全市参合者的住院实际补偿比为55.98%,比2011年提高8.26个百分点。 (1月8日本报1版)
以前,“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一度成为流行语,笔者揣测,老百姓之所以讳疾忌医,说明人们对于健康的良好愿望,同时也映射出一段时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现实,部分困难群众甚至出现“小病拖成大病”、因病返贫等现象。令人欣喜的是,在各级政府重民生、保基本的各项政策之下,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了!
何以见得?一方面得益于政府推动“医改”新政,改革“以药养医”机制,老百姓的医疗费用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政府在卫生民生工程上持续给力,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惠民政策,几年间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应保尽保”。去年前三季度,芜湖市门诊统筹支出3251.81万元,特殊病种大额门诊及慢性病门诊支出3161.05万元,其他补偿支出2040.71万元,三项支出近九千万元。尤其是去年10月,芜湖市启动的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这一利好政策,在全省率先对高额医疗费用实行“不封顶”补偿,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医疗保障的标准,真正为看得起病提供了高保障。
应该看到,经济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群众对于健康权益保障也“水涨船高”。如何顺势而为,为群众撑开健康“保护伞”?笔者认为须“两手抓”,一手抓“高保障”,在保基本、广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医疗保障的水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坚持实施新农合、大病救助等卫生民生工程,在普惠的基础上突出“特惠”,加大对重大疾病患者和困难家庭的救助力度;加强资金监督,有效堵塞漏洞,确保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
同时,更应注重抓预防,既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也尽可能让他们少生病、不生大病。实际上,很多慢性病都是“习惯病”,它们多与老百姓不良的生活、饮食等习惯密切相关。如果能对一些重大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既能减轻患者的痛楚,也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成本,把节约的财政资源投入教育、文化等民生领域。这就需要更加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和卫生组织的建设,加强社区健康教育,逐步配备“家庭医生”,提高家庭的防病水平。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1月15日,弋矶山公共服务中心市容执法中队会同区市容局机动中队,拆除赭山西路同庆楼至弋矶山广场段违规的一店多招42块,进一步美化了城市建筑立面。 &nbs...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