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3年来,拒绝污染严重、风险高的化工项目300多个。坚守“环保底线”的结果是,示范区迎来“绿色”发展。(3月28日《芜湖日报》2版)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招商引资和项目支撑对于发展权重加大的背景下,以“即期效应”考量,引进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落户,固然能使GDP迅速增加,但牺牲的却是赖以生存发展且不可再生的环境。特别是在产业转移快速推进、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的形势下,这种“得”无异于饮鸩止渴。而将“一步之遥”的300多个项目拒之门外,这种“舍”体现了大气魄、大智慧,体现了践行科学发展观、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高度自觉。
作为皖江示范区“双核”之一,“十一五”时期,芜湖市减排取得重大进展,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其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和实务功不可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强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倒逼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高度融合。这是进入跨江时代的芜湖必须交出的答卷,也是芜湖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和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的“诗外功夫”。那么,就让我们精心算好“舍”与“得”的发展成本账,坚守“环保底线”,把好项目准入第一关。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从4...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