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芜湖市全民创业热情高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一批批外出务工人员开始选择返乡创业,出现了“群凤还巢”的喜人局面。曾几何时,这些土生土长的芜湖人背井离乡到“外面的世界”讨生活、觅商机、开眼界、学本领,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致富和成功的梦想。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选择“凤还巢”,其中的一些人更成长为芜湖市自主创业的典型、产业升级的典型、富有活力与勇于创新的典型。是什么促使这些游子停下了在外创业的脚步?“凤还巢”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他们对芜湖市民营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本报今起特别推出“新春走基层——‘凤还巢\’创业记”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吴小兵 赵云涛 杨正毛
“新春走基层”来到繁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同志推荐我们去采访承路公司的老滕和小滕。“老滕早年在江浙打拼,后来选择了返乡创业,是典型的‘还巢凤\’。”管委会的同志介绍说。
“老滕为什么‘凤还巢\’?”
“可以说是因为小滕,但更是因为难以割舍的亲情和乡情,还有正在成为热土和沃土的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
创业路上亲情羁绊
老滕叫滕修斌,今年48岁。年轻时在繁昌做工程挖到第一桶金后,便将儿子滕继承寄放在亲戚家,前往江苏发展。或许是求成心切,滕修斌在南京承包工程时因为急于拿下一个大项目而垫付进了全部身家,结果资金被骗,进退维谷。情急无奈之下,滕修斌投身到当时的“温州淘金潮”中,并凭借出色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迅速站稳了脚跟,最终在一家大型建设公司担任了高管。那个时候,滕修斌和妻子租住在温州一套狭小的住宅里,当时滕继承的妹妹出生不久也带在身边。在滕继承童年的记忆里,自己从小到大有时候连过年都见不上父亲一面。
2010年,难以割舍的亲情和乡情终于让滕修斌带着妻女回到芜湖,他告诉滕继承,现在咱们不给别人干了,自己干。当时刚从省城一所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的滕继承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他也曾想过选择一条新的道路,不再像父亲那样与电焊、建材打交道。但他从自己的名字中能够看出父亲的期许,他最终理解到,父亲这么多年在外打拼,就是想在家乡给孩子搭一个平台,“凤还巢”终究还是为了让雏鸟能够展翅高飞。
一个山寨标准件“摊上事”了
芜湖承路工程机械租赁有限公司成立了,滕继承从合肥回到芜湖,开始尝试从父亲手中接过衣钵。创业之初,他犯了和父亲当年一样的错误:因为莽撞地“山寨”了一个标准件,整个企业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境地。当时企业主要经营建设工程机械租赁,有一种用在工程机械上的标准件价格很高,为了节约成本,他想到:不如自己动手造一个。他请了两个焊工,从外地一个厂家那里购买了机器,摸索着“山寨”出了这种标准件,他没想到的是,这让他“摊上事”了——这个标准件涉及到特种设备上的一个辅助部件,他的企业不具备生产资质,市质监局决定对其进行处罚!
滕继承形容自己和父亲的个性都是“外强内韧”,而坚韧的性格往往意味着强烈的责任感,在与父亲一番长谈之后,滕继承决定为自己的失误买单,迎难而上。 然而“山寨”容易研发难,想要拿到“准生证”,名正言顺地进行特种设备生产,质监部门需对企业的软硬件条件进行严格评审,到省行政服务中心批复、备案之后,企业才能试制特种设备。在取得试制资格后,滕继承四处拜访、求购图纸,一人身兼采购、技术员、监理等多职,在这个过程中,早年跟随父亲打拼的一群工程方面的行家给了他很多帮助,经过连日奋战,他们终于鼓捣出了能够自行生产模具、部件的生产设备。拿到特种设备的“准生证”以后,他的企业也由原先的租赁服务转型为研发生产,企业名称中的“租赁”也扩展为“制造”。事实证明,这场风波非但不是滕继承的“滑铁卢”,反而成为淬炼他成长的一块试金石。从那以后,因为具备了研发和生产能力,企业一步步走向正轨。如今,他的企业已具备年产500台工程塔吊的能力,去年公司销售收入已经达到4500万元。
“亲情”式服务感动在外游子
3月4日,在繁昌经济开发区一幢普通的厂房中,记者见到了“传说中的小滕”。他顶着有点蓬乱的头发,没有时髦的服装,也没有小老板的倨傲,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我们在厂里没有见到老滕,滕继承告诉我们,现在他是公司的总经理,母亲是董事长,父亲不大过问公司的具体事务。不禁让记者感慨滕修斌这位“还巢凤”的成功和洒脱。
每天一大早,滕继承从市区驱车赶往厂里上班,几乎每天都是厂里第一个上班的员工。眼下,他的企业正在研发带有GPS定位功能的塔吊——这种设备可以通过内部的定位系统,即时掌握和反馈工程建设信息,甚至在货款交付出现问题时能够自动停机,有效解决工程机械租赁中常见的拖欠租赁款问题。滕继承主动联系了国内一些高校,将软件研发外包出去,自己则继续专攻工程制造和生产。
在滕修斌眼里,儿子越来越成熟懂事了,他的聪明能干和踏实勤勉,使得滕修斌有时间和精力谋划新的发展战略。而且,无论是老滕还是小滕,都异口同声地称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家乡父老乡亲和地方政府的关心和帮助。
滕继承记忆犹新地说,父亲还在温州打拼之时,繁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招商部门负责人就经常与父亲联系,甚至主动到温州拜访,鼓励他回到家乡创业。企业正式入驻园区的时候,管委会的“贴身服务”总是如影随形。更难忘的是那段“骑虎难下的日子”,市、县两级质监部门工作人员多次与他们两父子促膝长谈、商讨利弊,在他们坚定决心要生产标准件之后,为他们开通了行政手续审批的“绿色通道”,并多次带着他们前往省厅帮助协调,服务企业不遗余力。这种政府企业“一家人”的周到服务让滕氏父子如沐春风,这是他们在外打工、创业时所未曾感受到的,这也坚定了父子俩扎根家乡发展的决心。
喜见故土成热土,“还巢凤”创业正当时。新的一年,滕氏父子可谓踌躇满志,他们期望把自己年轻的企业做成繁昌经济开发区的一张名片。
图为滕继承(左)在工厂内指导工人生产。记者 杨大伟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陈旻)记者从市社会保险征缴中心了解到,芜湖市扎实推进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工作,积极为参保人员提供便捷的经办服务。对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经办业务实行“三个15...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