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晟 实习生 陈国强
每天早上,弋矶山公共服务中心绿影小区内总有一位老人,身穿蓝大褂,手拿笤帚工具,或在居民楼前清扫,或随手捡起路边垃圾。
不熟悉情况的人会以为,这位老人可能是一名小区保洁员,而实际上,她却是小区一名普通居民、七旬退休老人。
近20年来,柯秀清老人长期坚持清扫部分居民楼,分文不取地呵护小区整体环境,并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善举,用一份有限却又弥足珍贵的“光明”,去温暖与感动着身边每个人。
今年74岁的柯秀清老人,早年在外地工作。上世纪80年代退休后与老伴来到其籍贯所在地芜湖定居。在经历了搬迁后,90年代初,两位老人来到弋矶山公共服务中心绿影社区所辖的绿影小区生活至今,享受着一户8口之家的幸福晚年生活。
近日,当记者来到老人家中时,她正准备出门清扫居民楼道。“其实我也没做什么,与人方便,自己也就方便啊!”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由于自幼深受家庭影响,柯秀清老人一致认同父辈们关于做人要多“吃亏”“忍让”,凡事要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等人生信条。所以,无论是年轻时工作,还是退休回家,她与老伴总是能用平常心去看待世间冷暖,愿意不求回报地付出。于是,当老两口来到绿影小区后,便着手去做一些“小事情”,在活动筋骨的同时,还能为他人提供一些方便,清理落叶、灰尘、石块等。工作区域一直要覆盖其所在居民楼3层以下楼道及楼前区域,无论雨雪大风,从未间断。“我身体不太好,没办法多上几层楼,打扫1到3楼还是可以的!”她笑呵呵地说。
此外,“爱管闲事”的柯秀清,有时在获悉小区存在棘手事务后,多次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寻求落实解决办法。看到社区清扫员收入较低,还会自掏腰包给予补贴。
绿影小区作为镜湖区一座老旧小区,基础设施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楼道缺少晚间照明。为此,每天下午5点,她打开自家的照明灯,直至晚9点入睡时关闭,并常年坚持下去。“主要是给晚间上下楼的邻居提供方便,这点电费花不了多少,帮助他们更重要。”老人笑着说。
新闻推荐
■ 按照组团式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区划调整效应,强化全域芜湖概念,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千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大城市目标,积极构筑“1、4、7”组团式市域空间架构。&...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