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逸潇
驱车从江南到江北,行至芜湖长江大桥上北望,会发现过去高层建筑鲜见的裕溪口,如今出现了一幢幢平地而起的崭新高楼,那是不久前刚刚交付的裕溪口首个安置小区——裕溪家园。
曾经被视为江北“飞地”的裕溪口,一度与老旧小区、老工业区的形象划上等号。然而,借着跨江发展的春风,裕溪口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老城区渐渐出现城市化、现代化新气息。
零投诉背后的“四心”工作法
从老城区向现代化新城转型,既有美好期待,也有艰辛蜕变。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比例高达38%、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低收入困难家庭多,这些都是裕溪口城市化“破”“立”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79岁的周恒英老人是裕溪口空巢老人群体的典型代表。她过去独居的老房子没水没电,周边几十米范围内没有邻居,有一次老人出门时,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上掉下一块砖,砸伤了她的头。社区党员干部在“双联系”走访中了解老人情况后,一边帮助周老申请廉租房,一边安排她离开危房,住进政府出资兴建的临时过渡房。如今周老居住的30平方米过渡房虽然简朴,但配备了一室一厅,卫生间厨房齐全,周围还有邻居们相互照应,让她的晚年生活多了便利和保障。
“我们棚户区改造需要征收的房屋中,80%的户主是老年人,其中很多都是空巢老人或低保户家庭。”裕溪口街道党工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放弃了节假日,利用“双联系”活动登门入户,了解群众诉求。他们提出房屋征收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公心”,深入群众走访摸排的“知心”,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真心”,不急不躁亲情关怀的“细心”,真正把房屋征收、拆迁安置变成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截至目前,裕溪口已征收房屋700多户,没有发生一起投诉或上访事件;首期规划建设1300多套安置房,已向100余户征收户交付钥匙。
“双联系”传递互信正能量
1000多篇“民情日记”、为民解忧200多件、化解矛盾纠纷70多次……裕溪口几乎每一个奔波在房屋征收一线的工作人员,都有一肚子的酸甜故事。按照“亲情化”服务理念,裕溪口街道坚持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情当“家事”,把群众反映问题的信件当“家书”,提出“宁可让干部受气,不能让群众生气”的工作理念。整个街道被划分为42个网格单元,实行街道、社区工作人员“1+1”网格化管理服务。日常走访摸排、房屋征收、文明创建、计划生育等每一项工作,都是网格员的分内事。
社区干部胡叶翠主动借钱给困难户“房改”的故事,一直在当地传为佳话。2012年7月,裕溪口安置小区二期用地房屋征收的过程中,居民马某家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面临征收,由于房屋产权属于企业,签协议之前首先得进行“房改”。马家生活困难,面对近2万元的房改费用一筹莫展。新裕路社区干部胡叶翠在“双联系”走访中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借钱给马某解了燃眉之急。然而马某并不知道的是,胡叶翠的儿子两个月后就要结婚,甚至她自己还在找亲戚借钱周转。
“一开始我们面对房屋征收也不情愿,觉得老房子住习惯了搬迁起来麻烦。但是社区工作人员一趟趟上门宣传政策,没喝我们一口水,没抽我们一支烟,还帮我们算收益账,确实打动了我们。”房阿姨、罗阿姨是20多年的老邻居,这次她俩在裕溪家园选的安置房仍然是门对门,打算做一辈子的好邻居。“钥匙已经领到啦,正在进行装修打扫呢,过一阵子就搬进去住。”她们笑呵呵地告诉记者,那个经常上门走访的社区小伙子被他们亲切地称呼为“小胖”,有啥事一个电话打过去商量,就像自家的后生晚辈。
“我们登门走访不仅是送政策、送温暖,也希望把芜湖跨江发展、裕溪口加快建设的正能量传递开来。”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能感觉到这块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变化,裕溪口发展的前景更令人期待了,干部群众之间的信任感增强了,邻里之间的和谐互助故事也变多了,城市“破”“立”之间的许多难题和矛盾都在悄然化解。
新闻推荐
本月初,经过历时半年多的评选,又一批“芜湖名牌”新鲜出炉, 38个产品和3个服务项目被市政府授予2012年度“芜湖名牌”。(5月27日《芜湖日报》2版) &nb...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