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旻 实习生 范倩倩
转眼又到了新生开学报到的日子,对于大学生消费的话题也随之升温。记者走访大学园区发现,眼下大学生消费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大多数90后眼中,消费讲求的是理性,购物实用是第一。
开学装备:实用就好
新入学的大学生们的需求带动了数码市场。记者来到了市区的几家数码产品商场和专柜,发现几乎各类品牌都在促销。
在步行街的某大型数码产品商场内,电脑销售人员小李介绍说:“顾客选择的大都是比较实用的,价位一般在三千到五千元左右的电脑,很看重性价比。”而在年轻人喜欢的苹果电脑专柜,记者了解到,大学生们试用的很多,购买的并不多。“毕竟学生自己没有经济能力,一开始也不需要买这么好的电脑。”导购表示。记者发现,大部分来挑选数码产品的大学生们对数码消费都做了预算。“我觉得实用就行,开学的一系列花费对家庭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能够节约的地方,还是节约一点好。”正在挑选笔记本电脑的李青说。同样的情况也包括手机的选择上,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手机并不特别强调品牌,而是综合考虑功能、实用程度。手机销售人员小黄告诉记者,比如很多大学生挑选手机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像素高不高”,而现在随便一款八九百元的国产智能手机的像素都能达到八百万,学生们对手机的娱乐功能也比对通讯功能要求高,因此,价廉物美的手机更受他们欢迎。
生活开销:量入为主
大学生月生活开销到底多少适宜曾在校园里引起争议?就这个话题,记者日前对芜湖市一些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专访。
采访中发现,男女学生消费结构不同,男生普遍吃饭支出比重较大。安师大10级外国语学院的小闫,每月光是吃饭就要花掉七八百块钱,加上交际、生活用品等基本上每月支出在1000元左右;而传媒学院的女生吴同学表示,自己吃饭每月大概花掉四五百块钱左右,加上买衣服和化妆品大概二百,其他一百,每月消费一般在800块钱。高校辅导员黄老师认为,有些大学对学生月生活费用给出的消费指导价,是为了鼓励大学生勤俭节约,并不是绝对参照数。而对大学生来说,学会量入为出也是必须的,特别在求学阶段,不应该太追求生活享受。在不影响课程的前提下,大学生通过适当兼职、勤工俭学,既能补贴生活,也是提前进入社会获得独立的一种方式。
新闻推荐
作为一个...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