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码实价示范店
价比三家
价格服务进社区
价格诚信单位
物价,因为与民生休戚相关,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政府执政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百姓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物价稳,则民心定。
然而,在一些地方,物价领域却成为市场放开后最不具备透明性、公平性的一块“坚冰”。如何才能撬动“价格坚冰”、确保物价稳定?这无疑是价格监管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两年来,芜湖探索并推进价格诚信体系建设,用透明的制度引导价格公开,用公平的机制引导有序竞争,用诚信的杠杆撬动“价格坚冰”,用坚实的脚步走上“破题”之路。
“谁动了老百姓的奶酪?”
“透明的市场,不透明的物价。”这是若干年前老百姓怨声载道的话题。
市场放开,卖方市场转轨到了买方市场。然而,由于物价的不透明性,给买方市场的老百姓在选择性消费的过程中多了一层看不透的“雾霾”。
对此,市民程殿奎、刘良峰有话要说。
程殿奎发现,在旅游市场,低价竞争导致的隐性价格成为行业玩猫腻的潜规则。
2002年,程殿奎报名参加了芜湖市一家旅行社低价承揽的“新马泰双飞7日游”。旅途上,他们仿佛“被倒卖的商品”,被各家地接旅行社倒腾了好几回。每倒腾一次,就要追加一次费用。回到芜湖,预算费用已翻了两番。程殿奎的遭遇实质上是行业发展无序、价格诚信与监管缺失所导致的。
刘良峰经历的则是商业领域的价格忽悠。
2003年冬天,他陪家人到某商场在营销员巧舌如簧的鼓动下,花费近万元购买了一件某品牌的羊皮大衣。随后他发现相邻的商场同品牌、同款式、同样品质的羊皮大衣只要5000元时,他愤而向物价局、消费者协会提起投诉。尽管刘良峰的投诉挽回了部分损失,但却掩盖不了商业领域存在的价格欺诈现象。
像程殿奎、刘良峰这样的遭遇绝非个案。坐地收费、随意涨价、哄抬物价……种种与物价相关的投诉不绝于耳。物价的不透明性引起更多的人疑惑:“谁动了老百姓的奶酪?”
利益驱动之下,“价格坚冰”如何撬动?芜湖市物价部门进行了大量调研论证。市物价部门一针见血地指出,导致这类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价格没有在阳光下运行。“让价格在阳光下运行!”市物价部门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理性抉择。
价格诚信为你擦亮眼
破冰之旅俨然是呼唤诚信回归的探索过程。
强化放开商品市场价格行为监管,在放开的商品流通领域实施明码标价、明码实价——芜湖市在全省开了先河。大到高档电器,小到一针一线,无一例外地纳入了明码标价、明码实价的范畴。
伴随着明码标价、明码实价的深入,25个价格诚信单位品牌、16家“明码实价示范店”、5条明码标价示范街相继应运而生。“明码标价、明码实价看似小举措,折射出的却是事关民生的大问题。”市民陈若道说,明码标价、明码实价,体现的是诚信,彰显的是民生。清晰地标明商品产地、生产日期、产品配方、实时价格……让老百姓在明明白白消费的过程中,知情权、选择权、健康权得到了充分尊重。
“从明码标价到明码实价,虽是一字之差,却完成了诚信体系由单向的承诺体系向双向的互信体系的转变。”市民王海鹏说,明码实价,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价格公开,而是价格诚信的深化,赋予了价格法律层面、道德层面的意义。今年上半年,市物价部门再次亮出诚信杠杆,引导17家规模餐饮企业公开发出价格诚信倡议:严格落实明码标价制度规定,制止价格欺诈行为,促进餐饮行业健康发展。
老百姓有了“开心宝典”
2011年7月,当“价比三家”的信息首度出现在媒体上时,老百姓感觉到的不仅仅是消费有了比较,更感觉到了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物价监管服务的人性化和贴近性。两年来,市物价局依托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综合显示屏等载体,定期向社会发布民生商品、基本药物、生活服务价费政策信息以及重要商品期货价格。
家住二街的退休老人李蕴凤,每周二早晨都要去买一份当天的《大江晚报》。她说:“这一天刊登的‘价比三家\’成了我关注物价的‘开心宝典\’。哪家商场的价格便宜,我就去哪家。”
“价比三家”机制运行后,不仅吸引了无数李蕴凤的关注,更加速了商业企业价格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价比三家”机制激励下,商家之间开始互相“较劲”。从消费者期待商家提供阳光价格、透明价格,到商家主动把价格置于阳光下,“价比三家”机制无疑是强劲的推动力。
正如市物价局进行制度设计的初衷:“价比三家”平抑市场价格,不是用行政干预的手段影响商品流通领域的自主定价机制,而是用政策引导、价值规律、价格公平和市场规范的原则去指导商家自主定价,通过政府引导,用诚信杠杆撬动“价格坚冰”,加速形成了商品流通流域的价格诚信。
今年上半年,市物价局进一步优化“价比三家”的信息采集和发布方式。一方面,对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由超市报价改为价检分局安排专人直接采价,确保了发布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另一方面,将药店报价的常用药品品种从20个扩增至57个,从中选择具有可比性的药品价格即时发布。此外,将居民生活服务收费纳入信息发布,内容涉及多个领域。
12358成了“物价110”
破冰之旅,不仅是对诚信价格体系的再造,也是对民意诉求渠道的拓展。
两年来,市物价部门不仅畅通物价投诉热线“12358”、开通“局长信箱”、设立“局长接待日”,而且将民意诉求渠道拓展到了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以详尽处置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应对可能出现的物价纠纷,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协调、及时处理。
渠道畅了,民意顺了,民心就稳了。近年来,凡涉及老百姓的咨询和投诉,均得到了市物价部门的快速解答、快速查处。仅今年1—8月,共受理12358价格咨询524件,举报16件,办结率100%;受理“市民心声”咨询投诉56件,“市长热线”咨询投诉3件,回复率100%。
对此,老百姓欣喜地说:“物价投诉热线‘12358’,是我们老百姓的物价\‘110’。”而市物价局则坦言:“物价投诉热线\‘12358’,成了我们联系群众的千里眼、顺风耳。”
价格服务走进社区
近段时间,老百姓惊喜地发现,每天在社区的电子显示屏上就能看到适时、适地的价格服务信息。
“价格服务进社区”——市物价部门以创新构建社区电子显示屏为载体,将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民生的触角延伸到了社会最基层。在点对点的服务中,将诚信价格体系建设的根扎在了老百姓的心里。
目前,已投入使用的171个社区电子显示屏,基本实现了对已建成小区、医院、大型超市、大型商场的全覆盖,为老百姓及时了解价格信息提供了保障。
市民王慧英感言,“物价服务进社区”搭建的电子显示屏,不仅是物价宣传的平台、公益服务的渠道,更是政府与居民的连心桥。
“年内,我们将把社区物价服务电子显示屏增加到200个。”市物价局局长孙基旺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将以电子显示屏为载体,将价格服务延伸进学校、景区、企业,进一步扩大价格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全面提升价格公共服务整体质量,实现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最大化。
价格执法捍卫百姓权益
“用诚信杠杆撬动‘价格坚冰\’,既需要加强正向引导,也需要加强市场监管。”这是市物价局对破冰之旅“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精辟诠释。
教育收费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市物价局频出重拳,对全市76所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2011年以来教育收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执法检查,共立案查处10起,实施经济制裁424.547万元。其中,没收违法所得30.707万元,退还学生392.44万元,罚款1.4万元。
涉农价格和收费一直是影响“三农”的敏感问题。市物价局接连出招,重点检查了2012年以来各项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落实等事项。对超标准收取驾驶员培训费、农村自来水乱收费等7类问题进行了立案查处,共查处违法所得12.905万元,实施经济制裁14.48万元。其中,没收违法所得0.4万元,退还用户12.28万元,罚款1.8万元。
通信行业收费、医疗服务价格一直是老百姓投诉的焦点。市物价局使出组合拳,对通信运营企业通信资费公示未经价格部门监制、通信收费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站,社会零售药店等共45家收费单位进行了重点检查,查出扩大范围收取住院病人空调费、价外收取一次性耗材费等违规金额近300万元。
今年以来,全市依法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19件,实施经济制裁447.157万元,其中:退还消费者412.7万元,没收违法所得31.107万元,罚款3.35万元。
两年弹指一挥间。
回溯这段破冰之旅,在运行阳光价格、践行“价比三家”、畅通诉求渠道、扎根社区服务的一系列探索中,诚信杠杆撬动了“价格坚冰”。如今,有序规范的价格秩序成为社会和谐的根基。有了这些破题之作,物价监管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何愁找不到答案?!
本版撰文 记者 向陈宏 本版摄影 记者 杨大伟
新闻推荐
依法科学维权 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
市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013年度工作会议市总工会围绕职工群体性劳动争议事件组织开展调解工作...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